玩酷网

为什么民国短短三十多年却出现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其实那些被捧上神坛的“大师”,放现

为什么民国短短三十多年却出现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其实那些被捧上神坛的“大师”,放现在可能就是普通教师水平,毕竟在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能写自己名字都算文化人。 1912年到1949年,这三十七年里,中国社会乱成一锅粥,军阀混战、内战、外敌入侵,但偏偏文化界和学术界出了不少响当当的人物。比如胡适、鲁迅、蔡元培这些人,在文学、教育、哲学上影响深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关键点是,那时候教育资源极度集中。全国人口四亿多,大学生才几万人,识字率不到20%,穷人基本没机会上学。 那些大师大多出身富裕家庭,或者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能接触到西方思想和现代科学,在国内就显得鹤立鸡群。拿胡适来说,他早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哲学,回国后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这在文盲遍地的时代确实新鲜。但要是放到现在,白话文早就是基础教育了,他那些观点可能也就相当于大学教授的日常讲课。 再看学术界,像王国维、梁启超这些人,在史学和文学上建树不少。王国维用西方方法研究中国古文字,写出《人间词话》,被誉为一代宗师。可细想,那时代知识分子圈子小,竞争不激烈,能读古书就算精英。现在呢,考古和文学研究工具多,学者遍地,他的水平放到高校里,也就是个副教授吧。民国政府虽然腐败,但对教育投资不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学校请来国际名师,学生能学到前沿知识。加上五四运动激发了思想解放,一批人开始质疑传统,引进新理念。这就好比矮子堆里拔高个,在文盲占九成的社会,能认字就算文化人,那些大师自然被神话。 不过,得承认,民国大师的出现也跟时代机遇有关。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条件艰苦,但聚集了清华、北大、南开的精英教授。像陈寅恪在历史学上钻研深,冯友兰搞中国哲学,学生包括后来的一些名人。可数据显示,联大教授中真正搞军工研究的不到一成,大多还是教书育人。为什么大师多?因为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被迫流动,碰撞出火花。但本质上,还是教育不平等。穷人饭都吃不上,哪有钱读书?那些大师八成以上家里有钱,或者靠奖学金出国镀金。在那个年代,能去哈佛、剑桥的中国人屈指可数,回国后自然成权威。 咱们拿钱学森做例子,他是典型。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教育官员,早年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1929年考上上海交大机械系,学铁路工程。1934年毕业,通过庚款留学去美国,先在麻省理工拿航空工程硕士,每天泡图书馆算空气动力学公式。1936年转加州理工,跟冯·卡门学火箭,参与“自杀小队”实验,组装火箭模型,测试推进剂。1939年拿博士,二战时加入美国军方,帮设计导弹,1945年去德国审讯冯·布劳恩,带回火箭技术。1947年回国结婚,又去美国当教授,讲高超音速飞行。 1950年,冷战开始,他被FBI怀疑共产主义倾向,拘留两周,后来软禁五年。1955年通过谈判回国。这段经历显示,那时代华人科学家在国外不容易,但钱学森的成就确实扎实。他在美期间贡献大,推动导弹发展,但真正让他出名的,还是回国后的事。 民国大师现象,说白了,就是时代产物。那时候全国大学生比现在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还少,知识是少数人特权。文盲时代,能写名字就算有文化,那些大师在矮子里拔将军。现在看,他们的水平普通,因为教育普及了,大家起点高。拿新中国比,1949年成立时,工科生凑不够3万,苏联专家愁坏了。但后来扫盲运动搞起来,田里挂识字牌,工厂女工边干活边学字,几年内上亿人脱盲。这比出几个大师实用多了。知识不该少数人垄断,普及才推动社会进步。 钱学森回国后,直接投身国防。1956年建导弹研究院,领导团队从零起步,算导弹轨迹,建风洞测试。1960年代搞两弹一星,在戈壁基地指挥发射,团队克服困难,把卫星送上天。他的成功靠集体力量,不是个人英雄。同期扫盲让更多人有机会学技术,国家工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