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田间地头到红色地标,东华大学让思政课在实践中“活”起来

摘要:这个暑假,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精心打造了社会实践路线。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让每个群体都找到价值坐标,‘幸福老人村’做到了。”这个暑假,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精心打造了思政课教师实践(国情)研修路线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路线。

“大城”与“小村”如何交融共生?城乡价值认同的根基如何筑牢?带着这些乡村发展之问,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师生,分别深入上海金山、青浦、松江,奔赴山西太原、大同展开调研。

研究生实践团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亲历“水系联通+数字赋能”的智慧蝶变;在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师生们领悟“输血”帮扶与“造血”自强的深层对接;探访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见证“银发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的蓬勃生机。山西之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转型综改示范区感受“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

“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枢纽,我们在调研中寻找‘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的链接点。”实践团成员邓佳茹表示,调研不仅是数据与案例的采集,更是构建“价值认同—实践路径—青年行动”三位一体的“思政图谱”。下一步,实践团成员将实践成果转化融入到“思政课进附校”品牌项目中。

如何让沉默的红色资源“开口说话”?怎样使不朽的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校团委、党委教师工作部、纺织学院、外语学院组建实践队伍,奔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顾正红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西南财经大学校史馆等红色地标。

“通过沉浸式学习,切身感受到百年前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天星感慨地说,本次研修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实践调研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国情社情调研考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知国情、了解民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懂、真悟、真信,培养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

头图为师生们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