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年损失10多亿!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直到今天还在燃烧,煤炭的损失不计其数,

一年损失10多亿!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直到今天还在燃烧,煤炭的损失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人去灭火,眼睁睁的看着它自燃,最后知情人说出了真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能想象吗?在宁夏贺兰山的地下,一团火从清代燃起,至今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它不是山林大火,而是深埋地下的煤层自燃。 三百年间,这场隐匿的火灾吞噬了三亿多吨煤炭,每年还在消耗一百一十万吨以上,若换算成市价,年损失超过十亿元,更令人不安的是,它仍然在燃烧,且没有彻底扑灭的办法。 在贺兰山脚下,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存在,夏季牧民驱羊经过火区,脚下的土地能把鞋底烫得发响,石缝间不时冒出白烟或火星,地表的岩石被炙烤成暗红色,裂缝中持续升腾的热气,仿佛整个山体都在呼吸。 而在空气中,悄无声息的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弥漫开来,排放量远超一般火电厂,可见的景象触目惊心,看不见的污染更让人担忧,空气中有害物质年年超标,土地逐渐失去肥力,植被生长艰难,周边生态系统也受到破坏。 这场火灾并非天灾,而是几百年前人类活动的后遗症,清末开采缺乏规范,矿工在山体间随意开挖煤洞,挖完后不做回填,留下密布的空洞,几十上百个矿井如同吸管,把空气源源不断送入地下,为煤层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贺兰山的煤质本就特殊,太西无烟煤密度大、碳含量高,虽然不易点燃,却一旦着火便难以熄灭,再加上当地气候干燥,日照强烈,土层浅薄,空气流动顺畅,这些条件叠加,最终造就了难以扑灭的地下火网。 三百年来,火势一路从浅层延伸到地下两百多米,方圆数平方公里的煤层被烧成一个个炽热的空腔。现代技术也未能让这团火彻底熄灭,打孔灌浆曾被尝试过,但钻探过程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引发瓦斯爆燃。 引水浇灭看似简单,却因高温导致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反而引起更猛烈的火焰,即使是近年来应用的新材料,也往往只在浅层火点短期见效,无法深入到深处。 治理难度之外,还有巨额的投入,过去几十年,地方与中央已经投入上百亿元,但仍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根据测算,要想在未来彻底扑灭火点,至少还需数十亿资金,这笔费用不仅沉重,而且效果难以保证。 治理进展缓慢,不仅因为技术障碍,还涉及对生态的担忧,贸然开挖可能破坏已经脆弱的山体结构,带来新的塌陷或污染风险,而若采取“以采代治”的方式,则可能被一些企业利用,重走粗放开采的老路。 这场长期燃烧带来的损失是多方面的,能源角度看,宝贵的太西无烟煤不断化为灰烬,以目前的趋势计算,不到五十年,整个矿区的储量就会被烧空,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持久,土地沙化严重,植被恢复艰难,部分区域已经出现大面积塌陷。 财政压力同样巨大,每一次治理尝试都需要耗费数以亿计的资金,却只能换来局部缓解,贺兰山煤火既是能源损失,也是生态灾难,更是经济负担。 在困境中,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思路,既然无法彻底扑灭,能否将这团火的能量加以利用?例如将地下火源作为稳定的热力来源,用于发电或供能,从理论上看,这确实是一种资源转化的方向。 然而煤火的状态并不稳定,它会受温度、气体含量和环境湿度的影响,随时可能出现扩散或爆燃,贸然开发不仅风险巨大,还可能造成二次破坏,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因此这一设想至今停留在研究阶段,难以付诸实践。 回望三百年的燃烧,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明知损失巨大,却依旧无力扑灭?真相在于,这不是简单的怠慢,而是人力与技术的极限。 煤火自燃一旦形成,就像是一张埋在地下的火网,与环境、煤质和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用常规手段根治,它是历史欠下的一笔账,提醒人们曾经的短视开采和轻率开发。 今天的贺兰山仍在冒烟,它所吞噬的不只是煤炭本身,还有空气、土地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场燃烧了三百年的煤火,是能源损耗的象征,也是对环境的长久警示。 它让人清楚地看到,当人类在资源利用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代价时,留下的隐患将伴随世世代代,欠下的账,不仅难以偿还,更可能成为无法抹去的痛痕。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