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战中,八路军闹春荒,刘锡琨向有百亩良田的大地主借粮,不料地主说自己也困难。收粮

抗战中,八路军闹春荒,刘锡琨向有百亩良田的大地主借粮,不料地主说自己也困难。收粮无果,刘锡琨前脚走,地主后脚就悄悄拉着整车粮食要去卖。 1938年春,八路军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廖容标警卫员刘锡琨奉命向当地大地主借粮,没想到这个拥有百亩良田的富户竟然哭穷叫苦。可刘锡琨前脚刚走,地主后脚就偷偷运粮出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给养问题一直很严峻。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每月发给八路军军费55万元,米津10万元,河防米1万4千元,合计61万4千元。这点钱对于迅速发展的抗日队伍来说,根本不够用。 1938年春节过后,山东地区闹起了春荒。老百姓家里的粮食早就见了底,八路军战士们也经常饿着肚子。黑铁山起义时,整个起义队伍100多人只有3把步枪、8把马刀,装备简陋,现在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廖容标司令员愁得睡不着觉。他知道,再这样下去,别说打鬼子了,部队都要散伙了。经过商量,大家决定不能再向老乡要粮食了,得把目光转向那些手里还有余粮的大户。 刘锡琨是廖容标的警卫员,为人机灵,办事稳重。战友孟子美告诉他,尚庄村有个崔姓大地主,家里有上百亩良田,每年收租就好几百担粮食。孟子美去找过这个地主,希望他能拿出点粮食支援抗战,结果这老财主装穷,说家里也困难。 刘锡琨听了就不信邪。他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个崔地主,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粮食。 下午,刘锡琨一个人去了崔家。崔地主见到他,表面上客客气气,又是递烟又是倒茶,但眼神里明显有些慌张。刘锡琨开门见山,说部队现在缺粮食,希望他能拿出些余粮支援抗战,等形势好了再归还。 崔地主立马变了脸色,开始诉苦:去年收成不好,家里人口多,实在没有余粮了。他还主动带刘锡琨去看粮仓,里面确实没多少粮食。 但刘锡琨是个老江湖,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崔地主对院子南边某个区域特别紧张,还故意岔开话题不让他往那边走。这让刘锡琨起了疑心。 临走时,刘锡琨故意说:前几天在候庄,有个人把粮食藏在柴禾垛里,都被翻出来了,破坏抗战可是要承担后果的。崔地主听了脸色大变,但嘴上还在硬撑。 刘锡琨出来后,立即和几个战友商量。他判断崔地主今晚肯定会转移粮食,于是安排大家分头埋伏,准备抓个现行。 果然,半夜时分,崔家的大门悄悄开了。一辆装满粮食的马车被拉了出来,崔地主亲自押车。还没走出村口,就被埋伏的八路军战士围住了。 面对铁证如山,崔地主再也无法狡辩。车上满满一车粮食,足够部队吃好几天。原来,这个地主不但没有困难,还在暗中倒卖粮食发国难财。 更令人气愤的是,村民们后来透露,崔地主有个亲戚在伪军里当官,两人经常来往,崔地主就是在帮这个亲戚筹集粮食,从中赚取差价。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不但不支援抗战,还要趁机发国难财。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抗战时期,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崔地主的行为激起了民愤。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他不得不将家中剩余的存粮全部拿出来支援八路军。 其他村庄的大户听说了这件事,纷纷主动联系八路军,表示愿意捐粮支援抗战。部队的给养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战士们的士气也大大提高。 在那时的游击战环境里,政府不能专设粮库集中保管,只好把粮食由各村各户储藏保管,做到村村是兵站,户户是粮仓。刘锡琨的这次行动,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教育了群众,分清了敌我,为后来的筹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个故事说明,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八路军战士不仅要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还要和那些趁火打劫的投机分子斗智斗勇。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斗争,抗日队伍才能在艰难中生存发展,最终赢得抗战胜利。 战争年代,有人舍身救国,有人发国难财。崔地主的行为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警惕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投机分子。您身边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两面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