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疯狂抢人背后:一场泡沫还是新经济黎明? 超千家企业爆发AI抢夺人才大战,部分人工智能实习生日薪4000元、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平均月薪普遍在4.7万至7.8万元之间,AI行业正在用真金白银上演“抢人神话”。表面上这是技术革命的狂欢,实际是一场冰火交织的博弈——企业既在争抢未来,也在制造泡沫。 “人才通胀”背后的商业算盘 当脉脉数据显示AI岗位暴涨29倍,字节跳动为实习生开出日薪5000元7时,资本显然在押注AI的商业化拐点。互联网大厂集体加码的逻辑很简单:谁能更快把AI技术转化为现金流,谁就能在下个十年掌握话语权。但这场竞赛正催生两个畸形现象:一是“伪需求岗位”激增,例如某车企招聘“AI风水顾问”,某电商设立“元宇宙客服经理”,反映出部分企业跟风堆人头的焦虑;二是人才价格体系崩塌,算法工程师年薪百万成常态,倒逼传统行业精英转行“套利”。这种脱离实际产出的薪资膨胀,极易重蹈当年区块链行业“三个月薪资翻倍、半年公司倒闭”的覆辙。 冰火两重天的产业真相 美国传来的另一组数据揭开了硬币的反面:2025年7月AI技术导致美国裁员人数激增140%,说明AI在创造高薪岗位的同时,正系统性取代基础岗位。反观国内,AI招聘热潮集中在非技术岗,暴露出更深层矛盾——算法人才仍然稀缺,企业不得不招大量运营、销售来包装技术成果。更危险的是,头部公司41%的AI人才在寻找下家,暗示行业存在“高薪留不住人”的信任危机,这或许与部分企业烧钱圈地、缺乏清晰盈利模式有关。 A股机会藏在“三层漏斗”里 面对疯狂的人才争夺战,投资者更需要冷静判断产业链价值分布: 算力军火商:AI训练所需的高性能计算芯片、液冷服务器企业,这些“卖铲子”的硬科技公司现金流更稳定; 大模型幸存者:经历2024年“百模大战”后,真正拥有数据壁垒和商业落地能力的平台型企业; 垂直场景爆破点:在医疗、教育、制造等细分领域深度融合AI的应用商,例如手术机器人 、工业视觉检测等赛道。 眼下这场AI人才盛宴,或许正在为未来三到五年的行业洗牌埋下伏笔。当实习生的日薪超过普通人月薪时,每个人都该思考:我们究竟是在投资未来,还是在为泡沫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