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真是贼心不死,越来越猖狂了,竟然开始试探军人了。必须严查惩罚追究编辑、审核、岀版社等相关人员责任。 信源:网易新闻——小学数学教材中插画人物丑陋不雅引争议,教育部教材局:已介入调查| 九月初,一本幼儿园教材再次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其破坏力远超以往。 风暴的中心,是汉字始祖仓颉头上那条酷似日本“钵卷”的红点头巾,以及另一幅图中,留着辫子、五官被刻意丑化的军人形象。 这不再是简单的审美争议,而是一场针对文化源头与民族形象的“视觉袭击”。 仓颉,这位传说中创造汉字的远古祖先,在中国文化中地位非凡。然而在图中,他的头上赫然系着一条饰有红色圆形图案的头巾。 这个简单的红色圆点,在许多人眼中,直接联想到了某种“偏日化”的符号。 仓颉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符号,其形象的任何细节都会被放大审视。将这样一个奠基性的文化形象,与一个极易触动民族历史记忆的外部符号并置,立即引发了强烈的文化警惕。 有网友指出,这种头巾样式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并无据可考,这更加重了人们对创作者意图的怀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材中另一张描绘国人形象的插图,则引发了关于“丑化”的指控。 图中的人物留着清代男性的辫子,五官的描绘方式在许多人看来显得怪异甚至丑陋。这幅图被认为是又一次利用刻板印象对国人形象进行刻意的负面塑造。 面对接二连三的插图问题,公众的怒火不再停留于某个画师或某个设计,而是直接指向了整个教育出版的链条。 从内容编辑、美术设计,到三审三校的审核人员,再到最终拍板的出版社,每一个环节都成了被追问的对象。要求彻查、严惩的呼声,反映出一种系统性的信任危机。 这种信任的崩塌并非一日之寒。近年来,从数学教材中的“唐氏综合征”画风,到各类读物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和不良导向内容,已经反复消耗了社会的耐心。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背后存在着某种系统性的漏洞,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结果。 记得2022年的“毒教材”事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肃的处理措施。 涉事教材被全面下架,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启动了教材插图的重绘工作。新版教材不仅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时代精神,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新、积极、阳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27名失职失责人员受到了严肃问责。其中,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记大过处分,并免去职务;分管负责人也受到了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教育部教材局的相关人员也未能幸免,局长被党内警告、记过处分,其他相关人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此外,插图作者吴勇、封面设计吕旻、教材整体设计艺术总顾问吕敬人及其工作室被禁止从事国家教材设计、插图绘制等相关工作。 然而,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如此严肃的处理措施,但“毒教材”问题似乎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不良教材的卷土重来,这是否意味着之前的惩罚还不够严厉?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审核机制,加大问责力度,确保教材的质量和纯洁性,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 归根结底,每一次教材插图风波,都是社会集体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焦虑的背后,是对下一代价值观塑造的深切担忧。 孩子们的世界观如同一张白纸,教材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画,都在无声地描绘着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的最初认知。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可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堵住这些漏洞,需要的不仅是更严格的审查标准,更需要整个链条上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怀有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