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高菊通讯员谢雅敏梁靓
“选择医护职业的人,一般都有一颗悲悯之心。”近日,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急诊科采访时,主任王玉华说。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王玉华就来到了河科大一附院急诊科,近20年的工作经验造就了她临危不乱、时刻保持思路清晰的工作状态。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跟着记者感受急诊科医生的故事。
王玉华在工作中
让医生等患者,而不是让患者等医生
消毒水的味道混杂着仪器声和抢救床的轮轴声在走廊里回响,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似乎永不知疲惫,迈着急促的步伐,来回穿梭。这里是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急诊科。
“急诊科是‘先开再瞄准’,也就是说‘先救命再治病’,先把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再进一步病因治疗,要求医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非常高的责任心和过硬的应急处变能力。”采访中,王玉华说。
今年52岁的王玉华是急诊科的“工作狂”之一。她刚来急诊科的时候,一周能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2011年开元院区急诊开诊时医生不足10人,“下了夜班写病历、查看重点关注的患者等,连着上班30多个小时都很正常。”她说。不过,急诊科医生都有着非常好的脚力和脑力,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高效率的工作习惯,因为对患者来说,慢一分钟可能就会改写命运。
有一次,洛阳某县医院一名50岁的患者突然心梗,伴随高血压等基础病,在抢救过来后等待检查时又出现休克,情况十分危急。“神志间隙性丧失,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转院风险极大。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快速通过急救车进行了转运。当救护车还未到医院,急诊科就安排好了人工肺(ECMO)团队,心内科医生,超声科医生到位等待。通过院前和院内的无缝衔接,最终患者被救治成功,并且没有出现脑损伤症状。如果没有急诊科和多学科快速配合,可能这名患者的生命就停止在发病那天了。所以,我们常说,要让医生等患者,而不是让患者等医生。”王玉华说。
王玉华在急诊ICU病房
从医的人一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一直认为,从医的人,包括上学时选择了医疗行业的人,都有一颗悲悯之心。首先,这个人他是善良的,有愿意为别人做事情的初心。”王玉华说。
“我记得多年前,那是一个深秋的深夜,救护车送来一名农药中毒深度昏迷的农民,我们第一时间就行动了起来。”王玉华回忆。洗胃、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紧急血液灌流……他们与死神展开拉锯战。汗水浸透了隔离衣,手臂也因持续心脏按压而不时地颤抖,当监护仪上终于稳定出现规律的波形,窗外天色已亮。那一刻,她更深切体会到了急诊医生职责的重量。
稳定生命体征、明确诊断、分流患者,解决“救命”的大事,就是他们最艰巨的任务所在。抢救是否有效,取决于团队协作的综合实力——从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清晰明确的分工、科学高效的流程,到先进过硬的技术、完善充足的设备,每一项因素都至关重要,共同决定着抢救工作的最终成效。经过十余年的打磨完善,我们团队现在非常棒!王玉华很欣慰地说,医院也非常支持急诊科的发展。
急诊医生的夜晚都是在不确定性和忙碌中度过的,可能上一秒还安然无恙的患者,突然间身体情况就会恶化。“对急诊科医生来说,能把患者的生命抢救回来是最开心的事,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她的口袋是“魔法口袋”
都说医生的口袋好像“魔法口袋”,总能掏出很多东西。采访当天,王玉华绿色工装的口袋里除了装着常用的叩诊锤、瞳孔笔、健康知识宣传册,还有几颗糖。她说,遇到小患者哭闹的时候,在家长允许的情况下,她会给小朋友一颗糖果。王玉华还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便笺纸,上面画着两朵带着笑脸的花,是一名被抢救过来的患者家属送给她的。
王玉华说:“急诊要求很急,但有时候也不能急,该讲的情况要给患者讲清楚,要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医生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到患者。所以,我们急诊科的医生也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患者,帮助患者走向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我们的要求是:患者有求必应,有应必答,有答必答好。”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白衣执甲,丹心为矛。“医师”二字,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生命相托,永不言弃”,是急诊科医生王玉华的信念,也是千千万万医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