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胡适曾说过: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参考资料:2012-09-05 羊城晚报——毛泽东不屑于考北大:课程陈旧腐朽不值得费事) 1918年的秋天,一个叫毛泽东的湖南青年抵达了北京,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筹办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这件大事占据了他几乎全部的精力。 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无数求知若渴的青年都将其视为最高的学术殿堂,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同样强烈,但他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一头扎进备考的故纸堆里。 他的恩师,时任北大教授的杨昌济,为他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通过杨昌济的引荐,毛泽东结识了另一位关键人物,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李大钊很快就为这个年轻人安排了一个职位,北大图书馆的书记员,这份工作的月薪只有八块钱,工作内容也相当琐碎,主要是登记借阅和整理报刊书籍。 但这恰恰是毛泽东所需要的,这个职位让他得以沉浸在最新、最前沿的报刊与思想之中,接触到当时中国最活跃的大脑,他同时还注册了社会哲学系的旁听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听。 他可以随时走进教室,也可以随时离开,没有任何学分和考试的压力,他还积极加入了北大新闻研究会等学生团体,广泛结交朋友,热烈讨论时局。 他的同乡好友罗章龙,就是通过正式考试进入北大哲学系的学生,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这段经历后来留下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什么毛泽东当初不直接报考北大,成为一名正式的学生呢?对此,后世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与时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胡适有关,据传,胡适曾表示,毛泽东当时只是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人,以他当时的学力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这番话后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他一生中说过最缺少风度的话。 另一种说法则来自毛泽东的挚友罗章龙,在他的回忆里,情况完全相反,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报考的意愿,甚至对考北大这件事抱着一种不屑的态度。 罗章龙解释说,毛泽东在旁听了一些课程后,觉得北大的课程体系太过陈旧和腐朽,不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考试,那完全是在浪费生命。 这两种说法孰真孰假,已难以完全考证,但毛泽东离开北京后的实际行动,或许更能说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价值排序。 在北京短暂停留后,他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毅然返回了湖南,一回到家乡,他立刻投身于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急于释放。 他迅速创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将一盘散沙的青年力量组织起来,紧接着,他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湘江评论》,用笔作武器,唤醒民众,随后,他又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直接向黑暗的军阀统治发起挑战。 这些行动清晰地表明,对于毛泽东而言,改造社会现实的紧迫性,远远超过了获取一张名校文凭的重要性,他的选择,也深刻体现了他独立思考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无从得知,如果当年毛泽东选择考入北大,中国会多一位怎样的学者,但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放弃了这条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也更为宏阔的道路。 这个选择,最终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走向,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有益的提醒。 名校的光环固然耀眼,但更关键的,是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选择那条最能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