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仁心为炬 照生命长路

何以为“美”?

是诊室里此起彼伏的“医生,我怀孕了”那生命绽放的报喜声;

是彻夜守在ICU病床边,直到病人脱离危险;

是那只破旧的“医路一袋”,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资料;

……

美,是技术精湛的利刃,是仁心闪耀的光芒,更是生命至上的信仰。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推选结果正式出炉。他们以千万种姿态,诠释着生命守护者最本真、最崇高的模样。

在生命最脆弱处

他们筑起守护的堤坝

“孙教授,我能摸摸宝宝吗?”2018年1月,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名重2.97公斤的健康男婴在南京鼓楼医院产科手术室诞生。产房内,方女士看着自己的宝宝,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终于圆了当妈妈的梦。

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孙海翔教授是患者心中的“生命工匠”。他成功实现江苏首例试管婴儿,奠基区域生殖医学发展;首创“补救ICSI”技术,写入专家共识,全球领先的“干细胞治POF”研究,贡献“中国方案”。在他的带领下,鼓楼生殖中心跻身全国顶尖行列,年接诊患者超20万人次,临床妊娠率稳定在65%以上。

孙海翔视患者如亲人,将“敬佑生命”融入血脉。他常年坚持“早到迟退”,最大限度服务患者;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耐心细致,给予“含金量”十足的诊疗,用通俗语言解答疑惑。面对复杂病情,他反复推敲,制定最佳个体化方案,以精益求精守护无数家庭的生育梦想。

从医近四十载,孙海翔在生殖医学领域铸就了一座“生命虹桥”,为数以万计家庭点亮了新生命的希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最美医者的风采。

300公里外的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科首席专家肖玉华俯身调整一位脑卒中患者的训练器械。“抬!再抬一寸!”在她的鼓励下,68岁的张老汉左腿终于离地十厘米。

肖玉华深知,每位患者都背负着各自的故事与伤痛,她创新“残联—医院—家庭”三方联动模式,让九成患者重获自理能力,四成重返社会。如今,在南通二院康复医学中心,每年有数千名病人找到了新生的希望。30多年来,肖玉华始终坚守医者仁心的信念,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南通地区康复医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每天清晨7点不到,袁勇贵总是第一个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30多年。作为科室主任,他用最踏实的行动诠释医者初心。

心理、精神的工作其实并不好做,常常会遇到患者和家属不理解的情况,甚至一些患者还时不时地恶语相向、拳打脚踢。面对这些情况,袁勇贵主任仍然怀抱着热切服务之心去关怀每一个病人,他时常教导科室医生:“现代医学的宗旨是‘有时治愈、总是帮助、时常安慰’,作为一名心身科大夫,更需如此。我们科的病人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耐心来对待,耐心、仁心和信心,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他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数年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一年内,他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数得清。

他深耕抑郁症机制三十载,主编33本专业书籍,其中《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被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收录。发表554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35篇。袁教授相信科研对于临床的促进是不言自明的,做好科研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务大众、造福患者的另一种形式。

精神科病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战场”,收治着思维、情感与行为被严重困扰的患者。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石文杰常说,“他们只是暂时迷路的人,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温柔以待。”每年近5000名患者走进他的诊室,他开药方,更开“心方”。

他牵头创成江苏省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推动30余名精神科医师下沉到基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那些曾经缺医少药的角落,如今也有了守护心灵的“哨岗”。他的战场不只在诊室,无论是重大事故后惊魂未定的幸存者,还是校园危机中陷入迷茫的青少年,他带领团队如及时雨般出现,用专业知识和稳定力量,为惊魂未定的心灵撑起一片安宁的庇护所,为社会的伤口提供愈合的“心”药。

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治,以4000余例胸外科手术、70余面锦旗践行医者使命。他率先在全省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创新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用微创技术改写肺癌患者命运,更将微创技术的星火燃至青藏高原。2022年寒冬,他踏上援青征程。面对28岁藏族姑娘小兰的肺癌困境,一台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海拔2261米创造奇迹:3厘米的隐秘切口取代传统开胸,既剜除肿瘤又守护青春尊严。一年间,他让80余例单孔微创技术在高原扎根,让青海百姓在家门口邂逅“江苏方案”。

“病人等不起!”——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信条。胆总管结石发作时,他忍痛完成全天手术才躺上治疗台;去西宁手术,返回南京后,他带着行李直奔病房,看望几个前天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就是放心不下病人。”正是有了这份高度的责任心,病人在他这里能够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

有人风雨兼程,有人执着坚守。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科室,承担生命重托。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穆根华从事重症救治已有15年。危急时刻勇担重任、冲锋在前,在日常扎根重症医学领域,他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盐城市率先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NAVA通气(神经调节辅助通气)、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多项危重症诊疗技术,大力提升了科室整体救治水平,填补了盐城市重症医学领域上的多项空白。2023年,为满足群众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减少重症病患及家属可能出现的遗憾,带领团队创立盐城市内首家可陪伴的ICU病区,建立“重症+亚重症+重症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病人,所以更加能够理解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我们需要用更多责任心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穆根华说。

三十五载抗痨路,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结防科科长潘洪秋总冲在最前头。提起结核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闻之色变、避之不及,与肺结核病人近距离、高密度、高频率接触,其工作的危险性和艰辛是外人难以知晓的,特别是对于耐多药结核患者而言,其传染性更强、疗程更长。面对这样的病人,潘洪秋带领医护团队共同开展了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关怀服务计划,内容包括:一对一咨询、营养/情绪指标评估、社会支持系统评估、小组活动、同伴咨询员健康宣教、联合社区全面督导等。关怀服务计划实施以来,耐多药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获得了患者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潘洪秋的人生格言是:“一切以病人需要为目标,勇攀结核病治疗高峰。”他数十年潜心钻研,在敏感结核病、结核潜伏感染、耐多药结核防治上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耐多药结核病的规范化治疗,实现了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减少了病人的传染性。

守护生命起点

他们为妇儿健康织就“安心网”

在首届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获奖名单中,有这样一群医者,他们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刃,默默守护妇女儿童的健康。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30余年来深耕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领域。作为江苏省儿童心理行为障碍诊疗中心负责人和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她持续完善诊疗规范,在孤独症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开展的系列研究,有效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并建立起科学干预模式,推动江苏省神经发育障碍诊治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以患者为中心”是她始终坚守的服务理念,从成功引进WHO-mhGAP干预项目等国际先进技术并推动本土化推广,到投身汶川地震、新冠疫情防控及省内多起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她以专业与担当助力江苏儿童心理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诊疗中心学科带头人石中华,从医近二十载,专注妊娠期糖尿病诊疗,办公桌玻璃下压着的那张泛黄“妊娠期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病历单,记录着他行医初心的起点——刚工作的一个冬夜,一位孕妇被丈夫半抱半扶送入急诊,他彻夜守在ICU病床边,直到孕妇脱离危险他才松口气,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了“救治一类人、一群人”的信念。

他带领团队精心织就“控糖网”:给备孕女性发放“血糖筛查提醒卡”,为孕期女性建立“五色管理档案”,启动糖尿病一日门诊……3年间,当地妊娠期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62%升至95%。“达到孕期血糖良好、新生儿健康的目标很辛苦,但做到了就是医生的幸福。”他说。

在苏州市立医院的妇科门诊,每每有患者提到侯顺玉,都对她的医术赞不绝口。“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除顽疾。”走进侯顺玉的病区办公室,会看到不少悬挂着的锦旗,而这只是她从医30年来的一小部分。她说,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每位医者都应有的“本分”。

2019年,侯顺玉成功为蒋女士保住双生珍贵儿。蒋女士胚胎移植术后1月怀孕,却出现下腹阵痛、见红症状,急诊检查显示宫颈口有2×1厘米羊膜囊鼓出,且其自身宫颈机能不全,保胎难度极大。“双生儿来之不易,宫缩加强可能导致流产。”侯顺玉回忆道。她与团队慎重考量后,通过宫颈前唇多重打结完成环扎,术中出血仅10毫升。经多次保胎,蒋女士于孕29周顺利诞下双胞胎。

药香深处见精诚

千年岐黄绽放时代仁心

药香氤氲的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章朱峰正在给患者认真搭脉。从医二十一载,每年冬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她的日程表都排得密不透风。

2019年初,肺病科门诊量较往常增加近2倍。上午,她通过支气管镜明确2例肺部感染疑难病例,中午连班接诊30位患者,午后一点多才拿起凉透的盒饭,却被急诊电话打断——一位中风患者呛食窒息,她立即赶到病房,用支气管镜吸出痰液和食物残渣,配合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治疗,助患者脱险。年轻医生在朋友圈点赞:“疲惫和辛劳没有减少工作的积极性,坚守岗位,心系患者。”她常说:“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不算什么,能和科里的同事一起抢救病人,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值了!”曾有咯血老人因没钱不愿做CT,她掏钱垫付,确诊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后又担保办住院,助老人康复。

苏州市中医医院中医生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许小凤,受身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母亲影响,1981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到苏州市中医医院妇科工作。1998年,行医12年的她报考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2007年,45岁的她再考博士,白天跟随国医大师夏桂成临证,夜间钻研经典与前沿知识。

她创立补肾活血法等特色技术,在省内多家医院推广。5年前,一对苏北盐城母女跪地求治,女儿结婚6年流产10次,她翻阅7本病历,用“复发性流产三步疗法”治疗并辅以心理疏导,一年半后患者顺产女婴。她每年门诊超2万人次,曾在门诊晕倒,苏醒后说:“我还有几个病人没看完,我要先回门诊看病。”她践行着威廉・奥斯勒的行医“三大终生追求”:思路清明,心地善良,心灵平静。

泰州姜堰中医院骨科飘散着续断药香。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骨科主任马林从医30多年,秉持“医病医身医心、忘名忘利忘我”信念。他推进多项复杂手术技术,填补泰州市空白,主持实施关节镜手术2000多例、人工关节置换近3000例。

2016年7月,74岁的沐老太因股骨颈骨折住院,子女过世、家庭贫困,无力承担费用。他安慰道:“您老安心住院,费用的事,我来想办法!”随后与院领导沟通减免部分费用,组织同事两天筹得5000余元,助老太顺利手术。“每个病患都会有孤独感或无助感,我多去关心他们一下,就多给他们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原主任孙伟,从事中医药工作43年,2024年4月满65岁退休后仍出满勤,每周3次病区大查房,5—6次门诊,每次约接诊60人次,年均超1.5万人次,常为外地和老弱病残患者加号,患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

他继承孟河医派邹氏肾科思想,创新“护肾延衰”理念,提出“肾虚湿瘀”病机与“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治则,自拟系列方药,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有效率较西医提高38.23%—65.8%。他带领科室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022年、2023年蝉联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专科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年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率领先。

扎根基层无悔

乡亲们的“医”靠

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卫生院单楼分院内科医生孙绪峰,扎根基层28年,凭借一名乡村“小医生”的情怀,践行守护百姓健康的“大梦想”。2013年他率先试点家医签约时,村民们直摆手:“走过场的!”他并没有放弃,坚持走村入户耐心解释,自掏腰包买药,挨家挨户送三天降压“体验装”,逐步打消患者顾虑。

他创建的“高血压俱乐部”充满乡土智慧:创新提出“小剂量药物联合、个体化阶梯式”治疗方案,通过低成本药物组合(年均费用约100元)有效控制血压,接受管理患者血压控制率在85%左右,很大程度减少并发症风险。如今,孙绪峰管理高血压患者3246名,签约慢病患者876人。老百姓高兴地说:“孙医生既是俺们的健康守门人,又是经济‘控费’人,健康有问题根本不再慌。”

连云港市赣榆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科诊室里,总能看到万延永忙碌的身影。这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医生,从1987年穿上白大褂起,就没把自己当病人。“万医生的诊室永远亮到最晚,孩子夜里发烧来敲门,他披件衣服就接诊。”一位患儿家长记得,有回孩子急性肺炎,万医生连续守了两天两夜,硬是把药费压到了最低。即便急性阑尾炎发作,他白天坚持坐诊,晚上回家自己挂水;甲状腺癌手术前一天,诊室里依然能听到他温和的问诊声。

万延永的门诊总是人满为患,特别是在寒冬季节,每天的患者数量多达100多人。他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1小时。每年仅在中秋节和春节的初一到初三,才会休假四天。将苦累怨悔留给自己,将健康快乐带给他人,这正是他的写照。

在宿豫区来龙镇五魁村,有这样一位村医,他扎根基层41年,用医术和爱心为村民们筑起健康防线。“三夏”大忙期间,他背着药箱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大家提供诊疗服务,哪家需要往哪去。

他叫孙少辉,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的宝贝袋子,他称为“医路一袋”。袋子里装着上级部门发放的各种公共卫生宣传资料,自己印制的公共卫生宣传“名片”、折页等,还有全村群众的健康资料。“医路一袋”被村民称为“健康袋”“服务连心袋”。每天上午,村医孙少辉从卫生室出发,背上药箱,踏上送医上门的道路。正是农忙时节,是村里人口最多的时候,孙少辉抓紧时间为村民们送去诊疗服务。刘玉华是五魁村村民,年过七旬的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行动不便,儿女还不在身边。孙少辉的关心关注,让刘玉华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这样的场景,在他41年的村医生涯中数不胜数,他对村里大多数村民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几十年来,孙少辉共接诊病人22万余人次,出诊近万次,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免诊费数十万元。

在孙少辉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健康检查。孙少辉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乡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跨越山海

只为生命之光

苏北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蒋国庆,以中国(江苏)第33届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身份,在非洲大地书写医者大爱。两年间带队接诊4万余人次,完成急诊手术5010台,抢救危重患者800余人,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中国医疗队精神镌刻在东非海岸。

面对HIV阳性患者的巨大脾囊性肿瘤,他放弃简单的全脾切除方案,顶着感染风险实施当地首例半脾切除术——只为保留患者赖以生存的免疫功能。术后患者含泪致谢:“你们没有嫌弃我,让我感受到中国医生的爱。”

他实现“带不走的医疗队”承诺:开展眼科“光明行”、妇科腔镜等10场专项手术周;创新设计腹腔镜技术英文教程,手把手培训当地医生。2024年4月,见证弟子拉希德医生独立完成该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桑给巴尔卫生部长高度赞誉:“中国医疗队60年的帮助改变了我们的医疗史!”

从黄海之滨到印度洋畔,蒋国庆以仁心仁术架起中非友谊桥梁,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让中国医者的名字响彻非洲大地。

同样的坚守也烙印在疟疾斗士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室主任、研究员朱国鼎身上。“研究疟疾,先要研究蚊子。”疟疾疫情此起彼伏的那些年,朱国鼎及团队成员常常在夏季炎热的七八月份夜里,到疫情高发区抓蚊子,更以“以身饲蚊”的壮举培育抗药性蚊株,为全球抗疟提供关键科研基石。

当女儿刚满周岁时,他毅然奔赴疟疾肆虐的加纳。在阑尾炎剧痛中拒绝回国治疗,而是坚持要“扛过去”,最终为期3个月的援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朱国鼎还曾奔赴印尼、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十多个国家为当地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加速亚太周边国家消除疟疾进程。23年间三度感染疟疾,朱国鼎足迹却遍及85国,为2000多名专业人员提供了技术培训,助力全球消除疟疾,共建无疟世界。

“又到高原,心佑青海行第17期,个人第20次入青。这次果洛筛查补齐了拼图,在这一届援青工作队任期内,实现了全覆盖。”这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外合作处处长、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耿直7月22日的朋友圈,“高原”“筛查”这些关键词在他的朋友圈里出现得极为频繁。

作为心佑工程团队的主要发起人和参与者,耿直带领筛查团队先后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贵州、陕西、四川、甘肃、山西、黑龙江、安徽、重庆、内蒙古、海南、河南、云南、江苏等16个省(区、市)的偏远及经济薄弱地区。11年间义务筛查20万余名儿童,举办科普讲座600多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万多人,救助23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先心病患儿。

每一次筛查,耿直都会把手机号码留给病人,4个微信号共加了30000多名患者和基层医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100多个电话。耳朵被听诊器磨出了血,嗓子喊哑了,一天下来胳膊抬不起来,但是第二天,他依旧带着大家坚持把筛查工作做完。

安莹王甜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