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战中,八路军王凤麟团长率队伏敌,不料就在日军即将进入雷区时,阵地忽然一阵枪响,

抗战中,八路军王凤麟团长率队伏敌,不料就在日军即将进入雷区时,阵地忽然一阵枪响,日军猛地停住,王团长急问“谁暴露了目标!” 王凤麟黑龙江宁安县的出生,原名李芳,从小就不是安分的主儿。九一八事变后,他两个哥哥参加了东北抗联第五军,王凤麟也跟着参加了抗日工作。1932年,组织派他打入马海山部队搞兵运,小伙子机灵,很快就当上了连长。马海山投靠日本人后,王凤麟没闲着,暗地里做士兵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民族气节。 1933年5月,机会来了。东北抗联第四军攻打马海山部,王凤麟趁机发动了一个营的起义,被任命为抗联第四军军直特务连连长。这一仗打得漂亮,也让上级看中了这个小伙子的能力。1935年,组织选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专门进了工兵班学爆破技术。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凤麟立马回国,先到延安报到,1938年又和张经武一起来到山东。 到了山东,王凤麟的专业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山东纵队专门为他开了个爆破班,虽然条件简陋得很,就一块TNT炸药和几公尺长的导火索,连个像样的爆破实验都做不了,但王凤麟有办法。他一边教理论,一边带着战士们自制黑色炸药,做石雷。土八路的爆破技术就是这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王凤麟办的爆破班前后两期,每期20个学员。别看人不多,名气可不小,老百姓都叫他”爆破主任”。他培养出的刘厥兰等人,后来都成了山东有名的爆破英雄。1939年,王凤麟主动要求到一线作战,担任山纵四支队三营营长。1940年,四支队和一支队合编成第一旅,王凤麟当上了二团副团长。 说起二团,那可是山东八路军的王牌部队,团长吴瑞林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王凤麟到任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爆破专长,创造了好几个经典的快速歼敌战例。1941年3月,他带着三个排在博山甘泉寺伏击日军,五分钟就消灭了30个敌人,基本上就是轰隆几声,啪啪几枪,战斗就结束了。 1940年底,日军占据了池上村这个战略要地。池上村位置重要,是鲁山沿山公路的交汇点,日军在这里建了坚固据点,就像在根据地心脏部位钉了颗钉子。旅长廖容标找到王凤麟,让他想办法把日军赶出去。 王凤麟实地勘察后发现,硬攻不现实,日军据点工事坚固,部队缺乏攻坚器材。他琢磨出一个引蛇出洞的办法,决定把敌人引出来打伏击。经过仔细选择,他把伏击地点定在池上西边两公里处的甘泉庙。这地方地势好,公路沿山而过,甘泉庙在东北角山顶上,可以俯视整个山界。 为了把日军引出来,王凤麟派小股部队夜间破坏电话线和公路。刚开始,日军很谨慎,每次出来修复都是大部队行动,还要搜山。时间长了,日军被搞得有些疲劳,加上小分队每次都是小打小闹,慢慢就放松了警惕。 看时机成熟了,王凤麟开始布置伏击。三营的战士趁夜色进入阵地,布雷小组在公路上埋设了梅花形的地雷、电发雷、手拉雷。埋好后,用树枝清扫路面,再用衣服来回拖拽,一番操作后,路面看不出任何破绽。 那天早上四点多,战士们就在各自位置上潜伏着。早春的山东还挺冷,战士们趴在掩体里一动不动,身上的汗水渐渐变凉,但没人敢松懈。九点钟左右,山上升起青烟,这是侦察员发出的敌人出动信号。 果然,一长串敌人慢慢走来,前后是伪军,中间是日军。王凤麟紧握望远镜,计算着最佳攻击时机。就在敌人要进入雷区的关键时刻,突然响起一阵枪声。王凤麟心里一紧,急忙问身边的通讯员:“是不是我们的人暴露了目标?”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确实把大家吓了一跳。敌人立刻停下,一个指挥官模样的日军举着望远镜四处观察,特别是朝甘泉庙方向看了很久。就在王凤麟担心计划败露的时候,侦察员传来消息:打枪的是日军自己,这是他们的老套路,故意放几枪试探虚实。 王凤麟这才松了口气。日军指挥官观察了一阵,没发现异常,队伍重新出发。王凤麟掐准时间,等前面的伪军走出雷区,果断下达攻击命令。爆破手按下电钮,顿时路面轰鸣,炸声四起。山上的战士立刻投出手榴弹,地上地下双重打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冲锋号一响,伪军直接放下武器投降,经过短暂的白刃战,三十多名日军和一百多名伪军被全歼。 整个战斗只用了五六分钟,干净利落。王凤麟留下一部分人打扫战场,自己率主力直扑池上据点。据点里兵力空虚,抵抗了一阵就投降了,池上顺利夺回。 这次伏击战的成功,进一步确立了王凤麟在山东八路军中的地位。他总结出的爆破战术在全军推广,连中央军委都发电要求总结经验。1941年6月,王凤麟调任一团副团长,继续推广爆破技术。 1942年春,王凤麟调回二团。8月,他在莱芜执行任务时右腿负伤,因医疗条件差被迫截肢。安上枣木假腿后,他不愿成为部队负担,主动要求到马鞍山执行守备任务。1942年11月,日伪军三千多人围攻马鞍山,王凤麟率30多名伤病员坚守两天,击毙日伪军百余人,直到弹尽粮绝。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王凤麟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31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