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跳崖殉国的军统七姐妹:宁死不被日军俘虏 说起抗战,人们往往会先想到正面战场上的会战,想到台儿庄、想到淞沪,也会想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游击。但如果说到军统,大多数人的印象却很复杂。军统——这个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极具争议痕迹的机构,曾是白色恐怖的一部分,与暗杀、清洗、党内斗争紧密相连。然而,一旦把视线拉回到抗战那个血火年代,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军统,也有一群人在最残酷的时刻,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 比如今天要讲的“军统七姐妹”,她们的结局,让人读到后胸口一紧。 军统的核心人物是戴笠,人称“特工王”。在抗战之前的会议上,他就放过狠话:再弱,也得打,不打就等死。戴笠的这句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军统内部普遍形成的认知。沈醉后来回忆过,抗战八年,军统正式在册的人员和学员,牺牲者超过18000人。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数字。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并非完全一触即溃。特别是在淞沪会战这样的战役里,士兵们在地狱般的火力下硬撑三个月,靠的就是那种哀兵的狠劲。军统在其中,既有情报工作,也有人直接参与战斗。 至于女特工,她们的身份往往更复杂。大多是从各类训练班出来的年轻学生,被编入不同部门,从文书、译电到刺杀、潜伏。表面上她们做的是秘书、译员的工作,实际上也在充当眼睛,甚至是最后一道防线。 1942年,中印缅战区成立。那一年,中国远征军被派往缅甸,和英军、美军并肩作战。远征军刚出发时,士气还算高涨,但打到后来,配合不畅,补给不足,很快陷入困境。最终,孙立人的新38师一路拼杀退往印度。 就是在这支部队里,有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随行。她们并不是直接拿枪冲锋的士兵,但她们守着电台,负责和指挥部、盟军沟通。对军队而言,这个岗位至关重要。一旦落入日军之手,电台和密码就意味着战略情报可能泄露。 撤退过程中,伤亡极大。日军一路追击,控制了交通要道。到了缅印边境的当坡,情况已经危急。就在这里,电台小组被日军包围,护卫人员很快战死。剩下的,只有这七个姑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四周枪声已经稀稀落落,弹药用尽,眼前是成群压上的敌人。她们知道,已经没有路可以走。 于是,她们先砸毁电台,防止落入敌手。随后,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拒绝做俘虏。 有人拉响手雷,有人纵身跳下山崖。口中最后喊出的,是“中华民国万岁”。 没有一个人活着落在敌人手里。 在异国的山林里,一个年轻女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她死时可能不过二十出头。 1942年4月1日,那是军统的成立纪念日。当天,重庆举行了追悼仪式。主持悼祭的是姜毅英,军统中唯一的女少将。她亲自致祭词,在自己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七株连根的美人蕉。军统的人把它们叫作“七姐妹花”。 这并不是流于形式的仪式。对于当时的军统而言,那七个姑娘的死,是值得强调的牺牲。因为她们和机构过往的“黑暗形象”不同,她们代表的是另一种气节。 她们可能本可以有普通的生活,却因为战争,被推到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