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男子开新能源车1年,突然发现自己两条腿上原本茂密的毛发,竟然都掉秃了,男子觉得自己天天开车,问题一定出在车上,他买了一根防静电带,挂在排气管的位置,过了一阵,腿上的毛还真就长出来了,男子更加认定自己的想法,就去找4S店要说法,售后人员表示,这就是冬天摩擦起静电导致的脱毛,很正常。
8月14号,1818黄金眼报道,赵先生最近遭遇了一件糟心事。
他的裤腿一撩开,小腿光的跟剥了壳的鸡蛋似的,这让他一个大男人有些无法接受。
只见原本浓密的腿毛,在膝盖下方到小腿中段的位置,硬生生缺了一块,光溜溜的皮肤与周围形成鲜明对比。
而这事儿还得从今年3月初说起。
那阵子赵先生发现了个怪事,他两条腿的局部毛发突然“集体失踪”,尤其是右腿外侧,也就是开车时经常和车门接触的位置,脱得最彻底。
赵先生本身腿毛就旺,这一块秃得跟剃过似的,太显眼了。
可穿长裤咋会单侧掉毛呢?赵先生越想越不对劲。
他细细想来,总觉得和开车有关。他开的是辆插混版的新能源汽车,每天开车时,右腿膝盖总贴着中控台下方的工程塑料面板,车门关闭时大腿外侧也会蹭到门框。
难道是车里‘电’的?他突然想起冬天开车门时“噼里啪啦”的静电声,心里咯噔一下。
为了验证猜想,赵先生从网上买了根车用防静电带,挂在排气管上。说白了就是让静电导入地面。
坚持用了1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原本光溜溜的皮肤上冒出了细软的绒毛,现在摸起来已经有点扎手了。
赵先生指着腿上的变化,对记者说,你看现在这里和周围比,明显短一截,但至少长出来了。要是静电没影响,这防静电带咋能管用?
带着疑问,记者陪赵先生来到4S店。
售后主管吴先生听完描述后,说静电这事儿,冬天确实常见,开车门被电一下太正常了,但说能把腿毛‘电秃’,这倒是真没遇到过。
吴主管解释,车辆内饰的工程塑料在干燥环境下容易产生静电,尤其是冬季。
但是,静电是瞬间放电,能量很小,顶多让人麻一下,脱毛这种持续性的影响,不太符合物理原理。
不过,看到赵先生腿上的照片和防静电带的效果,吴主管的态度软了下来,说客户反映的问题我们肯定重视,已经把情况报给厂家技术部了,让他们分析分析。
可赵先生却有些着急,万一真是车的问题,对身体有副作用怎么办?
赵先生打算找第三方机构检测车内静电强度,钱他自个儿出,他就想要个科学说法。
那静电真的能脱毛吗?
静电是摩擦产生的电荷积累,通常电压高但电流极小,瞬间放电不会破坏毛囊结构。
持续脱毛需要长期物理刺激或化学影响,静电达不到这个效果。
目前,这到底是车辆设计缺陷,还是个体体质特殊,赵先生和4S店都在等厂家的技术报告。
有人说,我油车开多了也脱毛,腿踩油门的时候在底板上面不停的摩擦,小腿毛掉了好多,这个是概率性问题,和电车油车没关系,和你的开车习惯,让你的腿会不会和车内结构碰到有关。
也有人说,我坐出租车时司机说过这事,他们同时做过检测,电车40码以上辐射仪就会开始报警。
看过新闻,开了两年电车的出租司机,约50%腿毛掉光,当时推断是司机开车时间较长,电池磁场辐射所导致。
那么,从法律角度,怎么看待赵先生的遭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赵先生作为消费者,购买并长期使用汽车后,出现双腿局部脱毛现象。他怀疑脱毛与车辆内饰材质摩擦产生的静电有关,并自购防静电带后症状缓解。
如果后续技术鉴定证实车辆静电强度超标或存在设计缺陷,导致赵先生身体受损,则他的人身权益已受到侵害。
赵先生有权要求汽车生产商或销售商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用、车辆使用影响补偿等。
本案中,4S店售后主管虽未直接承认责任,但已将问题反馈至厂家,体现了对消费者赔偿请求权的初步回应。
如果厂家拒绝担责,赵先生可通过消费者协会调解或直接向法院起诉,主张损害赔偿。
《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如果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该车型静电电压超出行业标准,如汽车内饰静电安全规范,或存在未合理设置防静电措施的设计缺陷,则可认定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车企需证明产品符合国 家标准或不存在缺陷。如果无法证明,则需承担产品责任。
本案中,4S店售后主管以“静电常见但未致脱毛”为由否认责任,但未提供静电强度检测报告等证据,难以完全免责。
赵先生自购防静电带后症状缓解的事实,可能成为支持产品缺陷的间接证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