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乡村楹联擂台上,八旬老翁对战人工智能

阳光穿透薄云,将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的街巷与门楣染上一片暖金。在这个被楹联文化浸润的村庄,几乎每一处转角都藏着对仗的巧思——从“扶志必先扶智强村圆梦,授鱼更要授渔兴业利民”到“新时代让心儿美透,大楹联把日子贴红”……电杆上、门楣间、长廊里,这些楹联的墨迹或新或旧,展现着一个村庄的文化基因。

而要看到这座村庄最生动的故事,还得来到村民委员会大院里的一片水泥地前。每日,村里的楹联爱好者们会聚集在此,围绕一个上联,比拼谁的下联对得好——他们管这叫楹联擂台。记者采访当天的楹联擂台则有些不一样,一位年轻人向大家介绍了一位新成员:人工智能。

“它也会写楹联?”

“会写,给它个上联,它几秒钟就能对出下联。”

这个速度让在场的楹联爱好者们啧啧称奇,毕竟,他们中不少人经常为如何对好一副楹联苦思冥想整天整夜。

当日的上联是“知易行难当砥砺”,根据这个上联,人工智能软件深度求索后,在手机屏幕上很快给出了它的两个下联:“德高望重贵恒常”“知微守正贵恒持”。

村民史江民擅长书法,他用粉笔将这两句下联写在了水泥地上。在此之前,水泥地上已经写了6位村民给出的下联。好奇地打量着人工智能给出的下联,围观的众位楹联爱好者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评点开来:“我看看平仄对不对!”“还真没什么硬伤!”

众人间,一位拄着拐杖、穿着黑布鞋的老人笑眯眯地听着大家的讨论。他叫温顺,今年84岁,是寺底村楹联学会前任会长。大家纷纷让温顺也来作个评价,他略一沉吟:“第二句下联的首字跟上联重复了;第一句虽对得工整,但境界不高!”

写楹联还要讲究境界?什么是楹联的境界?

“看,这就是境界。”温顺用拐杖指了指地上的上联,朗声道,“‘知易行难当砥砺’说的是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面对困难时需要磨炼的精神,这是一句鼓励大家通过坚持和毅力在逆境中前行的话。而人工智能用‘德高望重’这种似庙堂牌匾的词来对‘知易行难’,丢失了上联的精气神。”

反观村民对出的下联——温顺的“家风祖训倡和谐”,把上联强调个人的坚持和奋斗延伸到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升华了意境;韩红代的“志坚心远莫蹉跎”同样对得精妙,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超越自我的精神气象;史江民的“才疏学浅要耕耘”则如同一位老农的谆谆告诫:没有天赋异禀,便靠双手开垦,没有家学渊源,就用汗水浇灌,这种扎根泥土的朴实,恰恰是对“知易行难”最接地气的回应……可以说,楹联对于他们而言,不只是字句的对仗,更承载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离开这片水泥地,他们是扛锄头的农民、退休的教师、归乡的游子;围拢这片水泥地,他们切磋联句、畅谈古今的身影,正是乡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这一天,人工智能的加入为楹联擂台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感受到科技跳动的脉搏,大家写楹联的劲头更高了,甚至有人提议下回可以让人工智能来出个上联。面对如此火热的场景,寺底村党支部书记吉平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在楹联文化的浸润下,我们村的村风越来越淳朴、邻里更和睦了,大家的心气儿都聚到了传承文化、建设家园、把日子过红火上。”吉平娟说,“每年暑期,我们还会为青少年举办义务培训班,让娃娃们学对句、练书法,把传统文化的根深深扎进心里,也让我们‘楹联兴村’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