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榨菜和涪陵的相互成就

转自:中国环境网

“大家看,这个就是青菜头,是制作榨菜的原料,靠近闻可以闻到一股特殊的香气。”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石萍萍向记者介绍。芹菜、苋菜、生菜等不同种类的菜苗种植在阳光棚里,作为涪陵榨菜的原料整齐地排列着。

8月14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采访团”来到重庆市涪陵区,这些菜苗就被种植在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园里。在这里,我们既了解了涪陵榨菜的“前世”——起源于清朝年间的涪陵城西邱寿安家,也看到了它的“今生”——现代化、智能化的绿色工厂在涪陵落地,197个榨菜股份合作社、46家榨菜生产企业正发展壮大。

一颗榨菜,是怎么实现绿色化、智能化生产的?它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涪陵区?

图为农户正晾晒青菜头。

涪陵,孕育榨菜,升级榨菜

涪陵榨菜以鲜脆、爽口闻名,这种深受大家喜爱的口感,来源于涪陵本身的自然环境条件。涪陵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春早、夏长、秋短、冬迟,无霜期长达322天,为青菜头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涪陵特有的紫色土也是成就这一美味的奥秘之一,紫色土含有硒元素,与普通红壤相比,其蕴含的钙、钾、磷离子更加丰富,有效提升了青菜头的脆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其糖分积累。

自然条件赋予涪陵榨菜得天独厚的优势,涪陵区也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并发挥所长。一方面,涪陵区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持续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长江(涪陵段)连续9年、乌江(涪陵段)连续7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这保证了生产榨菜的优质水源,也守护住了孕育榨菜的自然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涪陵区也不断推动榨菜生产的绿色化智能化。涪陵区出台了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全域攻坚“智改数转”,投资50亿元推动涪陵榨菜集团建设绿色智能化基地,成立中国榨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成功研制青菜头直播机械、青菜头联合收割机等设备,涪陵榨菜集团也投产行业内首条年产1.6万吨智能化生产线,绿色智能化生产逐步走向正轨。

在这其中,涪陵榨菜“产业大脑”是点睛之笔。“现在是高温天气,持续高温高热会给青菜头种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智慧榨菜助手’小程序发布了《高温条件下茎瘤芥(榨菜)栽培技术要点》,农户只需要打开小程序就能看到,避免因盲目选种、盲目种植遭受损失。”重庆市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冯兴成说。涪陵榨菜“产业大脑”的功能涵盖了榨菜全产业链“种、加、销、监、管、服”的大闭环,无论是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难题,亦或是销售上的市场分析,农户均可在“产业大脑”找到答案。截至目前,涪陵区全区40家榨菜企业全部注册,855户加工户、19389户农户实现注册和使用。

图为涪陵榨菜智慧工厂。

榨菜,反哺涪陵,造就涪陵

“我们涪陵榨菜,确实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在的收益。”石萍萍说。据她介绍,在2024年8月—9月异常高温的条件下,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研发并推出了茎瘤芥早市鲜食专用良种“渝早100”和“渝早100早市鲜食栽培技术”,使得涪陵区成功实现10月底青菜头上市销售。由于在该时段青菜头十分稀缺,其零售价高达6元/斤,批发价3.5元/斤,与以往每斤不到一元的价格相比,切实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榨菜对涪陵区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在青菜头的种植、加工环节,当地有16万户榨菜原料种植农户、1700余户半成品加工户参与其中。在选种育种的科研环节,涪陵区探索形成了“科研机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经销商+农户”的“研、产、销一体化推进”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

“我们平时会请附近农户协助开展田间操作,他们以技工的身份参与到青菜头品种的科研工作中,同时额外还会有2000元—3000元的收入。”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

独木不成林,榨菜也将农户们联结到了一起。为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涪陵区不断强化“联农带农”,组建了榨菜生产股份合作社197家,入股农户达20774户,确保青菜头亩均收益维持在2000元以上,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以上。同时,涪陵区成立了全市首家“榨菜专营支行”,为农户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放“榨菜贷”6886万元,更好地促进榨菜产业良性循环。

2024年,涪陵区种植青菜头面积74.03万亩,总产量190.8万吨,产销成品榨菜55万吨,总产值155.45亿元,成为了全国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全区有国家、市、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其中,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内酱腌菜行业的“唯一上市公司”。

此外,依托榨菜集团、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3000亩原料基地,涪陵区开发了涪陵榨菜历史记忆馆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项目,让榨菜从经济产业延伸到了文化产业。

“我们全家都从事榨菜生产产业,它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名农户说。榨菜,让当地民众享受了产业带来的红利,也让全国记住了涪陵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