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罕见!这家券商董事长变总裁。。。

日,国联民生证券(601456.SH)一则人事公告引发券业关注——原董事长葛小波因工作调整辞任董事长职务,继续担任公司总裁职务;公司党委书记顾伟则同时兼任董事长和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此外,公司还宣布熊雷鸣卸任民生证券总裁,出任国联民生证券执行副总裁,核心管理层调整同步落地。

这一“董事长转任总裁”的安排,在券商行业并不常见。而在国联民生“国联+民生”整合的关键节点,这一变动更被视作公司治理与业务推进的重要信号。

葛小波:从“救场”到“整合”

提及葛小波,业内的第一印象是“国联证券的蜕变者”。彼时的国联证券于2016年启动了IPO计划,然而受当时的IPO堰塞湖影响迟迟没有进展,并且公司也面临着业绩走弱的困境。葛小波2019年加盟国联证券后,其快速搭建核心团队,并以“雷厉风行”的风格推动一系列转型举措:主导增资扩股补充资本、收购国联基金完善业务版图、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人才、设立资管子公司强化专业能力,最终不仅促成国联证券2020年顺利登陆A股,更推动公司业绩从低谷回升,资本规模与业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图1:国联民生收入增速-行业平均同比增速(剔除2025Q1异常值)

2022年,因原董事长姚志勇调任无锡市属国企,葛小波开始“一肩挑”董事长与总裁。而他的更大挑战在于推动“国联+民生”的整合——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首单券商市场化并购案例。在他的主导下,国联证券2024年完成对民生证券99.26%股权的收购,2025年1月正式更名为“国联民生证券”。今年上半年出现业绩爆发:归母净利润11.29亿元,同比激增1183%,证券投资、财富管理、投行业务均实现显著增长,“1+1>2”的整合效果初步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4年葛小波薪酬同比腰斩至143.5万元(2023年为288万元),但其在任期间的功绩仍被董事会高度认可:“积极推动‘十四五’战略落地,优化业务布局,带领公司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此次转任总裁,也被业内解读为“卸下治理重担,专注业务攻坚”——毕竟,作为拥有20余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兵,葛小波在中信证券期间曾全程参与万通证券、华夏证券等并购案,对券商业务协同与风险控制的理解,正是国联民生整合深化阶段最需要的能力。

图2:葛小波历年薪资

顾伟接棒:国资背景+整合经验

如果说葛小波代表“业务专业性”,新任董事长顾伟则是国联民生“国资属性”与“整合统筹”的核心人选。

公开履历显示,75后的顾伟是典型的“无锡国资系”干部:早年在无锡市财贸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室等单位任职,曾任梁溪区副区长、无锡市行政审批局局长,2020年起担任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推动无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200家,为地方金融与产业融合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3年12月,顾伟调任国联集团总裁——作为无锡市政府出资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国联集团正是国联民生的控股股东;此后半年内,他先后接任民生证券董事长、原国联证券党委书记,全程操刀“国联+民生”的整合事宜,从股权收购、监管沟通到团队融合,均深度参与。这种“地方金融监管+国企运营+整合实操”的三重履历,让他成为董事长的“最佳人选”。

从治理逻辑看,顾伟的“一肩挑”也符合国企治理规范——根据《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通常由一人担任,这意味着他将统筹党委决策与董事会战略。一方面强化国资对重大事项的把控,比如对接无锡地方资源、落实科技金融与产业金融导向。另一方面协调“国联系”与“民生系”团队的文化融合。毕竟目前国联民生16人高管团队中近半数来自民生证券,汪锦岭、熊雷鸣等民生原高管担任执行副总裁,顾伟的整合经验正是稳定团队的关键。

分工明确

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在于明确“战略把控”与“业务执行”的分工边界——顾伟作为董事长,聚焦“方向性”工作:既要对接国资股东需求,将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地方战略与公司业务深度结合。也要主导董事会层面的风险控制,比如完善整合后的合规体系,为业务稳健推进筑牢风险防线。同时统筹公司长期愿景,此前他曾提出国联民生“挺进行业前十,打造一流现代投资银行”的目标。这一战略的落地节奏与方向校准,需要董事长持续把控。

而葛小波转任总裁后,将更专注“日常经营”:一方面深化业务协同,推动原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优势业务板块深度融合,通过资源互补释放整合效能,这些核心业务的持续增长需要总裁亲自牵头攻坚。另一方面优化运营效率,面对整合后员工规模、分支机构数量显著增加的局面,牵头推进内部流程梳理、成本控制等精细化管理工作,这一领域正是葛小波凭借多年行业经验积累的优势所在。

这种“国资掌舵+专业总裁”的分工模式,本质是平衡“国企属性”与“市场化经营”:顾伟确保公司发展不偏离国资赋能地方经济的方向,葛小波则以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能力推动业务增长,避免“行政干预”与“专业缺失”的双重风险。

从行业视角看,这也为券商并购整合提供了参考——当地方国资收购民营券商时,如何通过人事安排实现“战略统一”与“业务灵活”的平衡,国联民生的案例或许是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