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社保,任何时候都要缴,不缴不行。最近,最高法的一则司法解释更是把这事儿推上了风口浪尖。从今年9月1日起,无论你跟公司签了什么“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还是一拍胸脯跟老板保证“我不要社保,多给我点现金就行”,这些约定,在法律上一概不算数。
一夜之间,网上讨论炸开了锅。小老板们说,生意本就如履薄冰,这会不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工的年轻人也抱怨,到手的工资又要少一截,眼前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还怎么去想几十年后的养老?
很多人觉得,这是国家在保护我们打工人。说这个话的人,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要是真把打工人的权益放在第一位,那最该铁拳出击的,难道不是早就写在纸上的“八小时工作制”吗?劳动法里那么多条款,要是都能严格执行,社保还会是今天这个局面吗?这事儿,绝对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而且说白了,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新规定,法律一直都这么写。这次顶多算是一次广而告之的“普法宣传”,相当于给所有人敲了敲黑板。
那为什么偏偏是现在,用这么大的阵仗来敲这个黑板?
小伊我今天就要把这背后的逻辑给你理清楚。强制社保的背后,可能是一场牵涉到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变革。这背后,至少隐藏着三个层面的复杂考量,会影响到我们未来10到30年的人生轨迹。
第一层考量:不是你想不想交,是水位正在下降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偏偏是现在这个节点,如此强硬地重申这条规则?这绝非偶然,而是国家在宏观层面经过精密计算后,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你就全明白了。
第一组,是中国的新生儿数量。2023年,这个数字是902万,创下新低。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只有十年前的一半。虽然2024年有所回升,但也就954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前两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往后这样的情况大概率可能很难复现。
第二组,是中国正在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潮”。这对应的是1962年到1975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婴儿潮”。在那短短的13年里,中国人口净增了3.4亿。从今年开始,每年新增的退休人员将超过2500万人。
一边是每年新增不到千万的劳动力,未来可能更少;另一边则是每年新增超过两千万张等着领养老金的嘴。这账仍给你,你怎么算?算得过来吗?
咱们的养老金制度,主要是“现收现付制”。什么意思?就是现在上班族交的钱,直接就拿去给现在退休的人发养老金了。以前是好几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现在这个比例正在快速下降,有些地方已经接近2比1,未来甚至可能变成1比1。
这笔账,不仅是相关专家们算得头疼,国家也头疼。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测算,即使考虑了延迟退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也预计将在2044年面临耗尽的压力。在此之前,这个预测是2035年。也就是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时间点往后推了9年。
让财政无限兜底?对不起,现在各地财政也在“过紧日子”。印钱呢?恶性通胀的后果,最终还是全体国民来承担。所以,要保证这个庞大的系统能够持续运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社保的覆盖面做大做实。
这就是强制缴纳社保最直接的宏观背景,不是为了某个人好,而是为了维系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运转,确保系统不出系统性风险。
第二层考量:谁的阵痛?企业、员工与国家的三角压力
既然是宏观大计,为什么在微观层面,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这就引出了背后的第二个层面:国家、企业和打工人之间,一个充满压力的三角关系。
首先是中小企业主,他们的反应可以说是焦虑。
一个员工如果个人月缴1000元社保公积金,企业可能就要为此额外承担2000到3000元的成本。对于那些利润微薄、挣扎在盈亏线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来说,这笔突然增加的刚性支出,分量不轻。
比如你在一个二线城市开一家10个员工的餐饮店,因为社保基数不低,足额缴纳的话,每年增加的成本可能高达十几万,这几乎吃掉了大部分利润。有的奶茶店老板甚至自己都没有社保,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店能开多久,快的话一个月就倒闭了。
所以老板们的心声是:有这笔钱,我为什么不多招一个人分摊工作,或者给现有员工涨点工资激励士气呢?
其次是部分打工人,他们反对的理由非常直接且现实:到手的工资实实在在地缩水了。
你以前月薪谈到6000,不缴社保到手就是6000,可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后,到手可能直接就掉到了5000甚至更低。一个月少了几百甚至上千,对于背负房贷、车贷、养娃,日常开销紧绷的普通人来说,感受是非常真切的。
道理谁都懂,未来有保障是好事。但现实是,当下的生存压力,已经完全挤占了规划未来的空间。年轻人想的更多是下个月的房租还能不能还上,孩子的奶...粉钱还够不够。至于三四十年以后退休的事儿,优先级确实排不上号。就像一位外卖小哥说的:“我现在每天跑12小时赚的钱,扣完社保连给孩子交学费都费劲,你说我是需要社保,还是需要现钱?”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现象,年轻人不是不需要保障,他们只是在寻找自己认为更可靠、更灵活的保障方式。统计局数据显示,早在2021年末,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就已高达2亿,2024年是2.3亿,中国7.34亿的就业人员里,真正拥有完整“五险”的人数,最多也就2.46亿,只占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有接近5亿人,正走在社保的钢丝上。
最后是国家的政策平衡。
社保基金面临长期压力,必须强制征缴来“开源”。但如果强制执行导致大批小微企业倒闭,失业率短期内上升,又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这就像一个精密的平衡手术,一头是未来的养老安全,另一头是眼前的就业稳定,如何拿捏,考验着政策的智慧。
第三层考量:表面的规则与深层的信任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小伊你这是不是在为那些不交社保的企业开脱?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制度背后的公平与信任。
首先,是那本永远算不清的历史旧账。
这两天大家讨论社保问题,一个群体尤其让小伊关注,那就是最容易被遗忘,被亏欠最多的中国农民。网上有很多年轻人都说,农民过去没有为国家做贡献没有缴纳过社保,所以现在每个月只能拿一两百块钱养老金是应该的。这种说法,不仅罔顾历史,也缺乏基本的良知。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通过“工农剪刀差”和极为繁重的农业税制度,长期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从农村抽取了大量的资源来反哺城市和工业。农民不仅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还要承担高达15%甚至25%的“公粮”任务。据一些学者的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农民群体为国家的工业化至少贡献了30万亿的原始资本。可以说,共和国的工业基础,是几亿农民兄弟用自己的脊梁扛起来的。他们虽然没有交过社保,但他们交的“公粮”和承受的“剪刀差”,难道不算贡献吗?如今他们老了,一个月只能拿一两百块钱,还要被嘲讽“谁让他们当初没交社保”,小伊我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说出这些话的。
很多人不知道,现在领退休金的人群,尤其是领高额退休金的,他们当年在工作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足额缴纳过社保。1993年我们才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公务员群体,更是到2014年底才正式实施养老金并轨。在此之前,他们一分钱个人养老金没交,但当时有个政策叫“视同缴纳”,退休后照样领高额退休金。
一边是为国家贡献了半个世纪,如今每月只能领一两百块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另一边是享受“视同缴纳”红利,退休后能领取数千元退休金的城镇职工。这种历史遗留的巨大鸿沟,才是社保制度中最让人感到不平的地方,也是许多年轻人觉得“不公平”的根源。
其次,是那只看不见的“违规之手”。
你以为你交的钱,都安全地躺在养老金的池子里,等着你未来取用?那你可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国家审计署前段时间出的一份报告,就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病灶。报告显示,全国有13个省挪用了超过400亿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和“三保”支出。换句话说,年轻人辛辛苦苦交的“养老钱”,结果却被一些地方拿去“拆东墙补西墙”了。
更魔幻的是,山西某县疾控中心一位职工的档案被涂改14处,居然实现了“一岁参加工作,22岁退休”的奇迹,轻轻松松领走69万养老金,同时还在新岗位继续拿工资。而这69万,足够给一个山西农民发370年的养老金。
审计署还发现,全国有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例或篡改档案,违规提前退休,领取了5.19亿元的养老待遇。甚至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哈尔滨一个中介通过行贿公职人员,为不符合条件的271人违规办理参保,预计给基金造成1.15亿元的损失。
一边是池子里的水位正在下降,国家急着到处找水;另一边却是各种违规操作在池底疯狂地打洞漏水。你说,这能不让人心寒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财务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信任危机。
他山之石:邻居们走过的路,我们能学到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有我们有?其实,这是东亚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我们再来看看邻居们都是怎么挺“过河”的。
韩国:一部从保社保到社会议题的复杂剧
韩国的社保体系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从一开始就面临资金短缺。后来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新生人口下降,社保枯竭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怎么办?韩国人把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提高企业缴费、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从50%降到40%)、延迟退休等等。
结果呢?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很快发现,社保的本质不是金融问题,而是人口问题。
于是,韩国进入了第二阶段:不惜一切代价提升生育率。他们做了大规模调研,问年轻人怎样才愿意结婚生子,得到的答案高度统一:提升女性权益。于是,韩国以惊人的速度通过了一大批女性权益法案:女性专属停车位、女性专用廉租房、甚至连公共卫生间都专门配备了化妆设施。同时,还削减了男性的结构性优势,比如废除服兵役的公务员考试加分。
这一系列操作,彻底引爆了韩国的社会矛盾。灵魂问题来了: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韩国的生育率增加了吗?答案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一路狂跌,2020年跌到0.84,全球倒数第一。尤其是首尔,作为前所未有的“女性友好城市”,生育率更是降到了惊人的0.55。
后来他们才反应过来,方向从一开始可能就错了。给予女性更多福利,反而提高了她们的择偶标准,满足条件的男性越来越少,结婚率自然就越低。真正不想结婚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男性。等到2021年,韩国的生育政策才开始转向,开始关注男性权益,比如著名的“生三个孩子免兵役”。
从2007年到2021年,韩国人花了14年,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撕裂成本,才在这个问题上艰难转身。
日本:“老害”与社会压力的现实
日本的养老现状,更是让人深思。日本同样是“现收现付制”,同样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本政府的办法简单直接:不断延迟退休年龄。从55岁,到60岁,再到65岁,现在甚至都开始延长到75岁了。
这造成了奇特的社会现象:一边是大量老年人退不了休,只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另一边却是年轻人毕业即失业。这也催生了一个刺耳的新词——“老害”,在一些年轻人眼里,老年人成了职场上占着位子、医院里霸占床位的社会负担。
更令人震惊的是,毕业于麻省理工的日本知名经济学家成田悠辅,甚至在电视节目上公开提出,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可以鼓励老人“集体体面自杀”,为社会减负。这听起来相当冷血,但如果你看过日本的财政账目,或许能理解这种极端言论背后的巨大压力。社会保障支出占了日本国家总预算的三分之一,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当一个社会已经无法轻松承受老龄化的压力时,那些看似冷酷的讨论,其实是社会压力下的自然反应。
最后的考量:淘汰你,与你何干?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这就说到最后一个,也是最深刻的考量:强制社保,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养老金的缺口,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加速一场产业升级的大洗牌。
网上很多人断言,这个政策一推行,必将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大批人员失业。这话有没有道理?短期来看,非常有。然而,从宏观战略的角度看,这可能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一家企业,仅仅因为要给员工足额缴纳社保就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那只能说明这家企业的利润,完全是靠压榨员工、规避社会责任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低水平竞争”和“血汗工厂”模式。你说,这样的企业,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还有位置吗?
你看看华为、比亚迪、胖东来这些优秀企业,他们会因为给员工交足社保就倒闭吗?不会。因为他们有技术壁垒,有品牌价值,有高效的管理,他们的利润来源于创新和价值创造,而不是对人力成本的极致压缩。
所以,强制缴纳社保,客观上也是在发起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战役。什么是落后产能?不仅仅指高污染、高能耗,也包括那些依靠长期违法不缴社保、依靠压榨员工基本权益才能勉强生存的低效企业。
这就像1998年的国企改革,超过2000万工人下岗,当时也充满了阵痛和迷茫。但正是那场触及灵魂的改革,为后来的民营经济爆发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打开了空间。
改革的阵痛是暂时的,但不改革的代价却是长久的停滞。从国家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来看,这是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全民社保不只是2亿灵活就业者的事儿,而是关系14亿中国人的大事。这已经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它是一剂苦药,企业嫌苦,员工觉得肉疼,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执行压力。但如果不喝这剂药,未来我们可能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这场关乎每个人钱袋子、关乎企业生死、关乎国家未来的深刻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你我,都已身在其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