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机场拦截充电宝流入灰色二手市场成抢手货,安全隐患潜伏利益链监管亟待加强

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话题的智搜结果生成

机场拦截的充电宝正通过灰色产业链流入二手市场,并成为低价“抢手货”,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利益链条和监管漏洞需高度警惕:

⚠一、灰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货源来源

民航局2025年6月28日新规实施后,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禁止登机,大量被拦截充电宝积压机场。

回收企业未销毁,反而批量转卖:部分机场与回收企业签订协议处理废弃充电宝,但记者暗访发现,东莞回收商以2-3元/个收购后翻新,以40元/个转售,利润超正规拆解2-3倍。

“关系链”操作:回收企业业务员称“认识机场领导,价钱到位就能拿到货。

销售渠道与价格

线上平台: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卖家公开标注“机场查收货”,1万毫安充电宝仅售18元包邮,批发价低至10元/个,甚至“论斤卖”(7元/斤)。

线下市场:流向地摊、县城手机店及乡镇市场,学生是主要客群。开学季前商家积极囤货,单日销量达60-70个。

海外倒卖:部分成吨出口至非洲、马来西亚等地。

二、严重安全隐患

产品安全风险

这些充电宝多无3C认证,电芯可能来自召回批次(如罗马仕因电芯材料缺陷召回120万台)。部分电芯隔膜失效,易引发燃烧。

2025年国内充电宝起火事件达15起,较2024年翻倍,机上密闭环境风险极高。

消防实验证实:过充、高温或挤压时极易爆燃(长沙消防实测视频)。

消费者认知盲区

学生群体因价格低廉大量购买,但卖家对安全性含糊其辞,仅称“正常使用没问题。

翻新充电宝外壳保留机场标识,内部电芯可能老化或破损,容量虚标严重(标2万毫安实际仅充1次)。

三、监管漏洞与争议

机场处理流程不透明

民航局规定拦截充电宝应统一销毁或资源回收,但多家机场拒绝公开合作回收企业信息。

暂存服务(通常7天)到期后,充电宝视为“自动放弃”,实际流向缺乏追踪。

政策执行矛盾

新规旨在保障航空安全,但拦截充电宝回流市场反而扩大安全风险。

旅客损失转嫁:旅客被迫丢弃充电宝(部分价值百元),二手商利用漏洞牟利。

四、解决方向与建议

加强回收监管

机场需公开合作企业名单,合同中明确禁止转卖条款,建立流向追踪系统。

严惩违规回收企业(如东莞案例)。

优化旅客服务

推广机场暂存、邮寄服务(如厦门机场提供1个月免费暂存)。

联动品牌方设“召回通道”,现场处理缺陷产品。

消费者自我保护

警惕二手超低价充电宝:优先选择有完整3C标识和售后保障的正规新品。

自检方法:确认产品无鼓包、过热,避免在高温环境使用。

核心结论

机场拦截充电宝的“抢手”本质是监管缺位滋生的灰色生意链,其低价诱惑背后隐藏严重安全隐患。根治需从回收透明度、政策执行力度及消费者意识三方面协同发力,避免安全规范沦为非法牟利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