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泥板上写字,那学生回家怎么写作业?把泥板带回家吗?本文就回答这个问题,而且顺便还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早的校规,再给您讲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师生交往的故事。可以说,本文信息量巨大,是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加深对古两河流域文明的理解的一篇神作。 随着泥板文字的广泛使用,培养书吏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工作,于是就有了学校。这里顺便说一下,书吏在当时就是百工之一,不是现在人以为的什么知识分子,那时没这种阶层。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官办学校被称为“大帝国学府”,主要就是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书吏。就是说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大家使用泥板写字,先得和泥,然后制板,然后书写,还得晒干保存。这些工作是要有专门的人来做的,这种人就是书吏。一般政府部门、宗教机构和有钱的商人才用得起书吏。 截至1949年,陆续出土了21块有关《学校之日》的泥板,《在校之日》不是一般的文书,而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自传之一。 作品主体内容是一位“老生”回忆少年求学的经历,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每天要早出晚归,因为怕老师批评而战战兢兢,可是还是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体罚。于是他不想去上学了,请求父亲想想办法。父亲为了孩子的大好前程(当书吏是很赚钱的职业),把老师请来好吃好喝还给拿钱,哄得老师开心,总算解除了危机。 全篇充满了讽刺意味,贴近生活,富于人情味,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这部作品在当时应该是很受欢迎的,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有关的泥板(实际上就是好多抄本),就是在1949年以后,又有28个相关泥板或碎片出土。 从这部作品里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我受到九次惩罚),当时的学校有很多规矩,比如如果损毁泥板,要由校长责打,可见,当时泥板也不是轻易就可以浪费的。还有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如果老师没让你说话你说了,那就会挨打。其他还有未经允许喝水,上学迟到,衣衫不整等等,都要受到惩罚,最严重的惩罚是开除。有一条特别让我感慨,不得随意说阿卡德语。显然作者是苏美尔人,以苏美尔语为自己的本族语言,不想被阿卡德语代替。这里交待一下背景,古巴比伦王国是由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共同组成的。当时阿卡德人借助苏美尔语符号,推行阿卡德语。 最后来说学生回家写不写作业的问题。答,不写。什么意思呢?学生回家就是吃饭,做家务,睡觉,学校不留家庭作业。这原因很简单,泥板是学校的财物,还不好携带,当然不能留家庭作业了! 当然,体罚不是苏美尔人唯一教育方式,按照德国亚述学家福尔克的考证,苏美尔人也会用夸奖,树立榜样,劝告的方式进行教育。 总之,《在校之日》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既有对教育方式的讽刺,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老师也接受贿赂),还让后人知道了那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那时的学校教育情况。 附图为《在校之日》汉译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