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蔡舒安通讯员刘文丰杨晓敏
记者昨天从嘉兴市城市更新工作专班获悉,近日,浙江省印发《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典型案例》,全省共13个案例入选。其中,海盐县于城镇的“老粮仓变文创园,老旧空间赋新能”和海宁市长安镇的“城乡污水一体运维,智慧平台提质增效”两个案例榜上有名。
持续赋能,老粮仓焕发新生机
“在这当了半辈子装卸工,没想到有一天也能坐在这里休息。”记者在于城镇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见到了陈国明,他是于城镇三联村的村民,正在产业园的智慧书房内歇息。
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于城粮仓,它汇集了于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却在时间的洪流中,面临着年久失修的困境。
2021年,于城镇启动老粮仓改造工作,将原有格局全部保留了下来,按照局部拆除、局部更新的再生手法,对5栋老粮仓进行微改造,打造多功能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在保留当年的人文气息的同时又融入新时代的装修风格,落地玻璃给整个园区带来层次感。“老粮仓属于文保单位,改造前我们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评估,在保留加固了粮仓原始结构的基础上,特意留下了码头,作为沿河的一条记忆景观线。”于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仓库、晒谷场虽然不见了,来到老粮仓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一块名为“粮仓往事”的记忆墙,按比例复原的于城大桥,让许多像陈国明一样的老人停下了脚步;一座老粮仓变智慧书房,220多平方米的空间藏书7000余册;两处粮仓保留改造为城市客厅,赋予其民俗文化展示、城乡建设展示等功能;还引入南海渔村、篁记尺糕、胜利农场、大地园艺、彩逸丝绸等7家电商文化企业。
从2022年完成“华丽转身”至今,老粮仓还在蜕变。于城镇联合第三方服务企业探索建立“投建管运”一体化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园区配套,为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提供完整基础保障,同时打造专业的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于城人在家门口就能创业逐梦。力量“聚”起来、品牌“树”起来,形成了推动现代化美丽城镇发展的长效机制。
昔日的于城老粮仓,已成为集特色餐饮、市民服务、文化展示、电商直播、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大家都说:“这样的粮仓,让人来了还想来!”
智慧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走进海宁市长安镇的村庄,几乎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张贴着一张二维码。“自家的污水管道出什么问题了,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能报修,速度还非常快。”见记者疑惑,张辉清热心地介绍起来。之前,张辉清家的污水管道突然断裂,他扫描门口的二维码,不到30分钟工作人员就赶到了他家。
不仅美了面子,更强了里子。长安镇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设施管理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依托城乡一体化运维智慧监管体系,长安镇创新农污运维“码上办”服务,农户报修信息直通智慧管理平台,搭建“‘码’上报修、‘网’上跟踪、‘图’上巡检、‘云’上监管”的管理体系。
透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驾驶舱”,各点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及水质达标率、巡检情况、问题整改等数据不断跳动。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就可以实现“图”上精准巡检。派出运维服务后,还可以实时查看运维车辆运行轨迹及工单办理进度。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处置问题1601个,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镇域内公共管网覆盖面广、污水处理厂能力足的优势,长安镇还推进以“纳厂治理”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一体化模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纳厂改造。“在开放式居民小区、零散居民住户等地,我们统筹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建设,并全面实现全域纳厂治理,纳厂治理后的水质可以100%达标。”长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长安镇农村生活污水全域纳厂治理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城乡生活污水设施一体化运维的总体格局,城镇污水设施运维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