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的他竟然遭受到了恶霸的欺凌,他勃然大怒道:“老子是从死人堆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上世纪80年代,中越边境,老山。那地方,地图上就是一个小点,但在当时,那就是一道血肉长城。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常年湿热得能把人的骨头都泡酥了。越南人打完美国,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调转枪口就在我们边境上搞事情。咱们的兵,就在这种鬼地方跟他们死磕。 杨启良,一个浙江台州的农村娃,1983年入伍,两年后就一头扎进了老山这片绞肉机。新兵蛋子,先学会在“猫耳洞”里活下来。那哪是人待的地方?一个土坑,最多塞三五个人,蜷着腿都伸不直。洞里毒蛇、老鼠、蚊子是常客,皮肤溃烂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到最后,烂得连裤子都脱不下来。杨启良和战友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硬生生扛了一年多。 真正的考验在1985年3月8号。杨启良他们连拿下了166高地,这是个关键的钉子。越军不甘心,疯了一样反扑。杨启良当时守在一个无名高地上,掩护主阵地。越军看正面攻不动,就想从他这儿撕开口子。 夜里,敌人摸了上来。手榴弹、机枪、冲锋枪,杨启良带着几个弟兄,硬是把敌人一波波地打了回去。打到最后,阵地上就剩他一个人,腿也中了弹片,血流不止。弹药快打光了,敌人又黑压压地涌了上来。 他抄起步话机,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后方炮兵阵地喊出了那句惊天动地的话:“别管我,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那一刻,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炮弹像犁地一样覆盖了他所在的阵地,也覆盖了蜂拥而上的越军。这一战,杨启良独自坚守4个多小时,一人歼敌18名。 战友们冲上来时,他已经昏死在血泊里。 命大,救回来了。后来,他荣立一等功,成了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 1989年,战争平息,杨启良转业回了老家台州,进了工商系统。脱下军装换上制服,他从一个拿枪的战士,变成了一个处理鸡毛蒜皮的“老娘舅”。他被分到了消费者协会,专门调解消费纠纷。这跨度,比从猫耳洞爬出来还大。 以前的敌人,是端着枪的,目标明确,干就完了。现在的“敌人”,是扯着皮的商贩,耍无赖的顾客,还有各种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这比子弹难缠多了。 可杨启良,还是那个杨启良。骨子里的那股劲儿没变。 这天,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说在超市买了袋面粉,吃完肚子疼,里面有虫,要高额赔偿。杨启良到现场一看,就觉得不对劲。面粉密封包装,咋进的虫?有虫你还吃?他找超市核实,又仔细盘问那汉子,几句话就把对方的底给掏空了——就是个想訛钱的无赖。 眼看骗局被戳穿,那无赖恼羞成怒,挥着拳头就想动手,嘴里还不干不净地威胁:“你个当官的算老几?惹急了我,天王老子也照打!” 周围的人都替杨启良捏把汗。可杨启良只是冷冷地看着他,站得笔直,像一杆标枪。他缓缓地、一字一顿地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子弹: “老子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整个屋子瞬间安静了。那个嚣张的恶霸,脸上的横肉抽搐了几下,看看杨启良那双眼睛,那是一种经历过生死才有的眼神,冰冷、坚定,没有一丝波澜。他瞬间就怂了,刚才的气焰全没了,点头哈腰地道歉,灰溜溜地跑了。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天天帮着大爷大妈调解“鸡蛋退不掉、裤子开了线”的杨会长,是这么个狠角色。 有人问他,都和平年代了,干嘛还那么“刚”?他只是笑笑:“在战场上,对敌人手软,就是对自己和战友的命不负责。在工作上,对那些歪风邪气手软,就是对老百姓不负责。” 道理就这么简单。 从2010年处理4S店的假车祸纠纷,到后来无数次的市场检查、维权调解,他始终冲在第一线。同事说他是个“拼命三郎”,他总说:“跟老山的兄弟们比,我这点活儿算啥。”他把战场上的原则带到了工作中:守住自己的阵地,绝不退缩。 如今,杨启良也早已退居二线。但他“老娘舅”的名声还在台州流传。咱们现在这个社会,信息爆炸,每天都有新的热点,新的“英雄”。但像杨启良这样,能在枪林弹雨中为国死战,也能在市井生活中为民请命的人,才是真正刻在我们民族骨血里的英雄。 他不需要流量,也不需要人设。他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故事。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把余生,都用来守护这片他曾用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这,就是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