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天,魏征对李世民说,当年刚入长安的李渊看上了辛处俭的妻子,于是便将辛处俭调到了

一天,魏征对李世民说,当年刚入长安的李渊看上了辛处俭的妻子,于是便将辛处俭调到了外地就职,以方便他肆无忌惮地与其妻幽会。说完,魏征饶有深意地看向李世民:“陛下可知老臣何意?” 贞观二年的秋天,一道册封郑仁基之女为“充华”的诏书已备好,只待使者出发。 这本是皇家最普通的纳妃之举,却因一位谏臣的闯入,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事件的缘起,在于长孙皇后为充实后宫、绵延皇嗣的用心。 她听闻通事舍人郑仁基之女年方十六,姿容绝世,堪称国色。 经查访属实后,便向太宗李世民提及。 李世民正值盛年,闻此欣然应允,随即下诏册封。 册封使还没走,消息却已传到魏征的耳中。 魏征素以明察秋毫、敢于直谏著称。 这个时候,他发现郑氏女早已许配给陆爽为妻。 两家虽未正式完婚,但已行纳采之礼,交换聘书,婚约在民间礼法上已然成立。 得知此情,魏征感觉大事不妙,立即紧急求见皇帝。 面对匆匆而来的魏征,李世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而魏征直接开门见山,直指皇帝此举有夺人妻室之嫌,甚至质问李世民,“是否知晓郑氏已有婚约在身?” 这一下给李世民吓得不轻,因为自己确实啥也没问,就听过皇后的话之后就直接决定了。 为求慎重,他即刻派人详查。 调查结果确实证实了魏征所言,郑氏确与陆爽定有婚约,虽未过门,但名分已定。 李世民当即表示收回成命,撤销册封诏书,并向魏征致谢。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 以房玄龄为首的部分重臣闻讯后,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皇帝册封诏书已下,宫中各项准备也已就绪,此时突然取消,恐引起朝野无端猜测,有损皇家颜面。 况且,郑、陆两家仅有婚约,并未成婚,严格意义上郑氏尚不算有夫之妇。 所以,房玄龄等人为维护朝廷体统,应继续履行册封。 这番言论得到部分朝臣附和,直接让李世民陷入犹豫。 因为,他内心本就对郑氏之美貌有不舍,加之房玄龄等人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恰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 未婚夫陆爽得知皇帝要纳未婚妻为妃,且朝堂为此争论不休后,惊恐万分。 他怕招致灭顶之灾,竟主动上书朝廷,矢口否认与郑氏存在婚约,声称两家只是世交,互赠礼物乃寻常往来,绝无婚嫁之意。 陆爽话仿佛就是在给李世民递上了一块“遮羞布”。 他拿着陆爽的奏疏再次召见魏征,认为既然当事人否认婚约,册封便无道德障碍。 面对皇帝递来的“台阶”和期待,魏征并未顺势而下。 他深知陆爽此举实为恐惧之下的违心之言,背后隐藏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教训。 魏征向李世民讲述了一件尘封往事。 武德初年,高祖李渊入主长安后,看中了时任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 为图方便,李渊竟将辛处俭贬黜出京,外放为万年县丞,以便自己霸占其妻。 辛处俭虽保性命,却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唯恐遭致更残酷的报复。 魏征讲完此事,直视李世民指出:“今日之陆爽,即昔日之辛处俭!其所以自陈无婚约,非实情也,乃畏陛下之威,恐蹈辛处俭覆辙耳!” 此言一出,吓得李世民脸一白。 魏征不仅直接说出李渊强占臣妻的丑行,更将当下的陆爽比作当年的辛处俭,暗示自己若执意纳妃,这样的行为将与高祖无异! 这不仅是批评,更是对太宗极力塑造的“明君”形象的抹黑! 李世民生气的想下令惩处魏征的“大不敬”,然而,理智压倒了个人情绪。 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孜孜以求的便是开创如“文景之治”般的清明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若因一己私欲,强纳有婚约之女,甚至因臣子直言而加罪,岂非自毁长城,与隋炀帝之流何异? 魏征的谏言,虽然难听但是却让他清晰看到了这样做的后果。 想到这,李世民取而代之的是清醒与庆幸。 他彻底不打算纳郑氏为妃,并且严令禁止任何人再议此事。 此后,郑氏得以归家,最终与陆爽结为连理。 贞观二年的这场未遂婚配风波,成为贞观之治早期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魏征的幸运在于遇到了愿听逆耳忠言的李世民,而李世民的伟大,则在于他真正理解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深意,并身体力行。 这场风波虽小,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权力唯有在敬畏与约束下,方能成就真正的伟业。 而一个敢于直谏的诤臣与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相遇,方能共同谱写盛世华章。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编年岂徒哉:《资治通鉴》中魏征26年的人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