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华尔街哀鸿遍野,奥巴马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2008年秋天,纽约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华尔街哀鸿遍野,奥巴马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2008年秋天,纽约华尔街的空气格外冷。曾经车水马龙的金融区忽然安静下来,偶尔能看到穿着西装的白领,抱着纸箱走出高楼大厦,里面塞着相框、文件夹,还有他们刚刚被打断的未来。咖啡馆的生意冷了,出租车司机抱怨载不到人,股市的数字像是坐上了自由落体的游乐设施——一路往下掉。 这一切,源头都指向一个听起来挺专业的词——次级抵押贷款。 泡沫是怎么吹大的? 简单说,“次贷”就是把钱借给那些信用不好、收入不稳定的人,让他们去买房。贷款公司收了利息,再把这些贷款打包成一种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 在2000到2006年的房地产热潮中,这简直像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房价每年都涨,哪怕借款人还不上钱,把房子卖掉也能赚。于是银行和投资机构越来越大胆,借贷标准一降再降。 但房价不可能永远涨。2007年,美国房市开始降温,大批借款人断供,银行收回的房子砸在手里卖不出去,还得吞下巨额亏损。这种亏损像传染病一样,从房地产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 2008年9月,雷曼兄弟,这家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行轰然倒下。那一刻,金融市场彻底炸锅——股市狂跌,信贷冻结,企业接连裁员。有人形容,那几个月就像“全球经济的心脏骤停”。美国GDP萎缩,失业率冲到10%,许多家庭的退休金、股票账户在几周内蒸发得干干净净。 奥巴马接手的是怎样一摊烂事? 2009年1月,奥巴马走进白宫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正往下沉。 每个月有70多万人失业,汽车工业濒临崩溃,银行连喘气都费劲。街头上,“招工启事”成了稀罕物,更多的是“甩卖家具”“转让商铺”的告示。 奥巴马面对的不是一个需要慢慢修补的裂缝,而是一栋随时可能轰然倒塌的大楼。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如果不立刻出手,不只是美国经济会崩塌,全球都会被拖下水。 三招“救火”行动 第一招:撒钱刺激经济 奥巴马签署了总额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钱用在基建、教育、医疗、清洁能源,还给中低收入家庭减税。目的很直接——让钱流到普通人手里,让他们敢花钱,企业才有生意,经济的血液才能继续流动。 第二招:救银行 延续布什政府的TARP计划,联邦政府直接给大银行输血,买下那些烂在手里的资产。很多人骂他“拿纳税人的钱救华尔街”,但如果任由银行系统崩溃,普通人可能连工资都取不出来。 第三招:保汽车工业 底特律的汽车厂濒临倒闭,通用、克莱斯勒都快撑不住。奥巴马拿出联邦资金,换取它们的重组计划。这不仅是为了保几家大公司,更是保住几十万工人的饭碗,以及美国制造业的门面。 效果与争议 这些举措很快稳住了局面。2010年,美国经济开始回温,股市反弹,失业率慢慢下降。甚至银行救助最后还让政府赚回了本息,成了教科书里的“危机干预”案例。 但争议从没停过。很多人觉得,政府救了华尔街的富人,却没帮那些失去房子的普通家庭。这种怨气在几年后爆发成“占领华尔街”运动,把贫富差距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留给我们的思考 次贷危机不仅是美国的噩梦,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 别迷信资产永远上涨,房价、股价涨得越疯,跌的时候越狠。 监管必须跑在创新前面,金融产品花样再多,本质还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危机时要果断,在系统性风险面前,拖延只会让代价更大。 回头看,2008年的金融风暴和奥巴马的“救火行动”,已经成为经济史的重要章节。有人说他幸运,赶上了历史的转折点;也有人说他不幸,一上任就接手了半个沉船的美国。 但不论怎么评价,那段经历证明——危机就像暴风雨,能不能挺过去,取决于舵手的判断,也取决于船上每个人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