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收复老山,一位师长2小时拿下主峰,邓小平:他可以当军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越军并未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占领了老山、者阴山等中国领土。从1979年3月至1984年3月,越军以此为基地向中国麻栗坡县内发射炮弹两万余发,打死打伤中国平民300多人。这些挑衅行为彻底激怒了中国军民,收复失地成了当务之急。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驻地船头村以西,主峰海拔1422.2米,占据老山向北可通视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的广大地区,向南可俯瞰越南老寨、清水以南至河江省会27公里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个制高点就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中越边境线上,谁控制了老山,谁就能掌握这一带的主动权。 1984年2月12日深夜,昆明军区作战室里,杨得志将铅笔重重戳在老山地形图上。刚升任第40师师长的刘昌友攥着作战电报,发现自己的汗渍在电报纸上洇出个”主峰”的轮廓。这位从抗日战争走过来的老兵,即将面对军旅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场硬仗。 刘昌友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性。越军在老山构筑了四个军事据点区,部署了313师122团这样的王牌部队,重机枪、高射机枪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山坡上还布满了地雷。当地有句话说得好:“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地形的险峻加上敌军的严防死守,让攻占老山变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刘昌友有自己的办法。战前准备期间,他把全师拉到与老山地形相似的勐腊山区进行针对性训练。战士们每天负重40公斤攀爬70度陡坡,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暴雨中咬牙坚持。炊事班长老王记得,有次冒雨训练后,刘昌友亲自给每个战士发姜汤:“喝!这比越南人的子弹暖和!” 为了确保夺回老山的绝对把握,昆明军区领导根据中央军委”杀鸡要用牛刀”的指示,对40师又加强了炮兵第4师、14军炮兵团、41师炮兵团等15个团级单位。参战人数近3万人,这在当时的边境作战中可以说是大手笔了。 4月28日凌晨,总攻开始。短短三十分钟内,解放军炮兵向老山地区倾泻了381吨弹药,密集程度让越军措手不及。有个被俘的越军上尉后来回忆说:“我们以为中国人还在用解放战争那套人海战术,结果炮弹像下雨似的砸下来,连厕所的木板都被震成了碎片。” 炮火过后,刘昌友的战术安排开始发挥作用。他将全师分成五个突击集群,每个集群配备工兵、喷火兵和重机枪组。这种”模块化作战单元”在八十年代堪称超前,当越军还在按照传统防御体系布置火力点时,解放军的突击队已经像手术刀般精准插入阵地结合部。 更绝的是,刘昌友还玩了个声东击西。他派遣一支部队在山脚下进行佯攻,吸引越军的注意力,同时下令关停无线电通讯,让主力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摸到了老山腰部。等越军发现时,解放军已经从侧翼发起了攻击。 1984年4月28日,40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即松毛岭高地),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但有些资料显示,从发起冲锋到插上红旗,主峰攻击用时更短。不管具体时间如何,这个速度都让人刮目相看。战士们保持着三人一组的三角队形,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穿插,即便遇到雷区也绝不扎堆,这种战术在亚热带丛林里发挥了巨大威力。 当五星红旗在老山主峰高高飘扬时,远在北京的邓小平正用放大镜研究边境地图。当读到”两小时攻克主峰”时,他突然转头问杨尚昆:“这个刘昌友,当个副军长够不够格?”这句话很快传到了前线,成了对刘昌友最高的褒奖。 但攻下老山只是开始,守住阵地才是真正的考验。越军不甘心失败,很快组织了大规模反攻。7月12日,刘昌友断定战斗即将打响。他给前线119团团长张又侠打电话,问如果是越军指挥官,假定凌晨3点发动进攻,部队应该在什么位置?张又侠回答说,应该在阵地前600~800米处。刘昌友接着说:“那好,你的部队在这个位置,我就打这里!” 这就是著名的”712大战”。700余门大炮同时开火,天崩地裂,震耳欲聋,一天之内前线解放军打光了3400吨炮弹,创下世界纪录。越军集结的两万精锐部队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损失惨重,反攻计划彻底破产。 老山战役经过18天的血战,中国边防部队收复老山、者阴山。战后,刘昌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据统计,在老山战役中,40师共歼敌4505人,全面控制了船头通道和以老山为标志的各骑线要点。 战争结束后,刘昌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部队进行扫雷作业,发明了独特的”手拉手”式扫雷方法。1985年元旦,当最后一片雷区清除完毕时,刘昌友拉着参谋长的手从雷区这头走到那头,用生命为承诺作担保。围观的边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热泪盈眶。 1992年首次组织中越边境大面积扫雷,他任扫雷指挥部总指挥,和扫雷官兵创下了扫雷速度最快、扫雷经费消耗最低、扫雷效果最好、伤残最少、无一亡人,世所罕见的扫雷军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