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鲜香可口说馄饨

转自:团结报

□潘春华

馄饨,是一种用薄面皮包裏肉或菜等馅料,煮熟后加入调料带汤食用的传统面食。馄饨不仅鲜香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易消化、开胃提神,尤其不思饮食时,一碗馄饨能令人胃口大开。

自古人们对馄饨就钟爱有加。北齐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陆游在《对食戏作六首·其三》中写道:“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

“馄饨”这个名字,最早见诸文字是西汉扬雄《方言》中的“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相传,西施为吴王做了道面食,为暗讽夫差的浑浑噩噩、混沌不开,将其命名为“馄饨”。后来,馄饨作为面点传到民间,成为大江南北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到了唐代,馄饨不仅品种丰富,制作也十分精致,色、形、味俱佳。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有“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馄饨花形、馅心各不相同,名称对应二十四节气,辅料食材选用对应节气的时令果蔬,形状、口感各异,堪称一绝。唐长安城的颁政坊内有个地方叫“馄饨曲”,聚集了多家馄饨名店。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描述了馄饨曲里的馄饨美食:“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

宋代有冬至夜吃馄饨的习俗。《岁时广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宋代文人陈藻在冬至日写道:“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汗阻家乡。”宋朝馄饨的馅料花样多,除了常见的,还有丁香馄饨、百味馄饨、笋蕨馄饨、椿根馄饨、梅花馄饨等各色口味可选。丁香馄饨是指在和面时加入丁香汁,《梦粱录》载,“六部前丁香馄饨,此味精细尤佳”。百味馄饨,指在一个碗中盛入十余种口味不同的馄饨,和我们现今馄饨店中的“全家福”类似。笋蕨馄饨,即用冬笋、蕨菜等山珍制作的一道素馅馄饨,味道鲜美。梅花馄饨,则用白梅花浸泡的水和面擀制馄饨皮。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出现了馄饨制作方法的详细记载,如宋代浦江吴氏《中馈录》“馄饨方”中馄饨的制法,在工艺上已达到较高水平。

元代,馄饨在品种和制法上有所发展。如在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就记有奇特的“鸡头粉馄饨”,即用鸡头粉(芡实粉)、豆粉加水调和为皮,以羊肉、陈皮、生姜及五味调料制馅,然后包成“枕头”形,煮熟食用。这种馄饨具有补中益气的食疗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者食用。元代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也记有一则“煮馄饨”:“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

明清时期,馄饨的风味及形状更加多样化。如北京的“多肉馄饨”“玉叶馄饨”,山东的“油煎馄饨”,苏州的“虾肉馄饨”“蟹肉馄饨”,扬州“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的小馄饨,镇江的“荠菜馄饨”,金华的“豆腐馄饨”,广东的“虾肉云吞”,四川的“红油抄手”“龙抄手”等。

民国时期,无论北国还是江南,街道巷口常见卖馄饨的身影,一副扁担挑子,外加一口锅,底下一把木柴烧火,现包现卖。民国初年沪上竹枝词里专门有一段描述:“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一文一只价不贵,肉馅新鲜滋味高。馄饨皮子最要薄,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

馄饨发展至今,已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馄饨、清蒸馄饨、凉拌馄饨、生煎馄饨、爆炒馄饨等,既可以作为小吃,也能当作主食,既能满足一日三餐,也可以在下午茶或者宵夜时段出现,深受城乡百姓喜爱。

如今,馄饨的叫法各地不一:北方通常称其为“馄饨”,四川叫“抄手”,湖北称之为“水饺”或“包面”,安徽称其为“包袱”,江西叫“清汤”,新疆维吾尔族把馄饨叫“曲曲”,南方许多地方则习惯将馄饨叫作“云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