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来,呼和浩特市遭遇强降雨天气,为有效应对汛情,确保金融服务“不断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金融办会同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局迅速行动,组织全市金融机构投身防汛工作一线,以有力、快速、温暖的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和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彰显金融担当。
市委金融办统筹领航,筑牢防汛金融“压舱石”
市委金融办第一时间将防汛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鼓励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金融支持防汛救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农牧业防灾减灾十二条措施》文件要求,从信贷支持、保险理赔、服务保障等方面为金融机构开展防汛金融服务提供“行动指南”。
畅通信贷“生命线”,精准滴灌解燃眉。鼓励银行业机构加大对救灾及重建的信贷倾斜,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防汛物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修复、企业复产等领域贷款,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要求银行对受汛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和个人,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综合运用无还本续贷、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纾困,鼓励实施优惠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按下理赔“加速键”,雪中送炭暖人心。针对保险理赔服务,鼓励各保险业机构启动灾害理赔应急预案,坚持“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守护服务“基本盘”,畅通渠道保运转。确保基础金融服务不中断是底线要求。金融办督导各金融机构全力保障营业网点、自助设备、线上渠道稳定运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通畅、高效运行,保障汛期资金汇划畅通无阻、支付服务连续不间断,确保经济社会“血脉”顺畅。
银行业以“金融活水”润泽百业民生
全市银行业机构闻“汛”而动,迅速将政策要求转化为高效行动,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受暴雨影响地区注入重建信心与力量。一是资源倾斜,应贷尽贷。各银行机构加大对重点区域、行业和重点基础设施修缮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信贷资源重点投向受灾企业流动资金补充、生产设备修复购置、农田水利设施重建、灾毁房屋修缮等领域。二是特事特办,流程再造。各银行普遍开通贷款审核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间,大量业务通过线上审批、视频核验等方式完成,确保资金“不过夜”。三是纾困解难,共克时艰。各银行对受汛情影响的存量客户主动对接,对目标群体给予利率和费率优惠等支持,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方案。
汛情发生后,中国银行迅速行动,截至8月上旬,已累计向呼和浩特市上百户受灾农牧户发放涉农涉牧贷款1700余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修复受损棚圈、重建养殖设施等,为重建注入“强心剂”。同时,该行积极让利,通过新发放贷款、无还本续贷、展期等多种方式,为受灾主体提供的信贷支持加权利率普遍下调20—50个基点(BP)。
面对汛情,内蒙古银行呼和浩特分行迅速开辟应急融资“绿色通道”,设立专项信贷额度。聚焦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受灾农牧户购置生产资料(种苗、饲料等),小微企业修复经营场所、补充流动资金,以及群众修缮住房、保障基本生活。
保险业以“及时赔付”传递“金融温度”
全市保险业机构坚持“特事特办、快赔快付”,以最快速度、最优服务为受暴雨影响的企业和群众送去“定心丸”。
7月末,人保财险呼和浩特分公司接到重大报案,被保险人某能源集团因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预估高达7400余万元。获悉情况后,人保财险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派出专业查勘团队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仅在接到报案并初步查勘后的7个工作日内,就将900万元预付赔款支付到被保险人账户。这笔巨额预付赔款为其迅速开展清淤、设备抢修、采购关键部件等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流动性支持,有力保障了关键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恢复进程。
平安财险呼和浩特中心支公司在接到暴雨预警后即成立应急小组,通过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触达近100万人次。公司践行“无差别守护”,不仅为平安客户开通绿色理赔通道、简化流程,更主动救援被困积水中的非客户车辆。管理层一线督战,明确要求车险案件10天内定损率80%以上、结案率70%以上。截至8月12日,累计处理暴雨报案近800笔,车险结案率已达80%,展现了高效的应急服务能力。
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迅速成立专班,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前预警,组织人员下乡指导防灾并备足救援资源。灾后立即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坚持“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简易案件力争“24小时结案、48小时赔款到账”。截至8月11日,已完成赛罕区600余亩受灾蔬菜大棚查勘,预计赔付20余万元。
风雨同舟显担当,金融护航稳发展。面对汛情考验,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金融系统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精准的信贷投放为企业恢复注入动力,快速的保险理赔为群众撑起保障伞,畅通的基础金融服务守住了社会运行“生命线”。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