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游客安娜的抱怨视频火了。
她举着手机在中国街头嚷嚷:“太不方便了!没人跟我说英语!”
镜头扫过北京胡同、上海外滩、西安城墙,她越说越气:“中国到处该贴英文标牌!游客是上帝懂吗?”
安娜大概忘了自己踏进的是中国。
144小时免签政策让她自由出入,可没承诺配翻译。
她走过的北京地铁站挂着中英文双语指示牌,上海浦东机场滚动着六国语言广播,西安兵马俑解说器提供八种语言服务——基础指引明明够用。
真正惹恼她的是胡同里卖煎饼的大爷没接英语话茬,便利店小妹听不懂“gluten-free”(无麸质)。
可巴黎面包房老板照样对说英语的游客翻白眼,东京居酒屋菜单全是片假名——怎么轮到中国就成了罪过?
安娜理直气壮:“游客是上帝!”这话在西方旅游业是常识。
泰国普吉岛服务员追着白人喊“honey”(宝贝),巴厘岛民宿老板凌晨三点接机陪笑脸。
可这套逻辑撞上中国就哑火——十四亿人的市场,不缺你一个上帝。
上海迪士尼的数据更打脸:2023年接待境外游客占比不足3%,营收照样破百亿。
北京环球影城日语指引牌比英文还显眼——日本游客人均消费是欧美客两倍。
当安娜在西安回民街为三块钱矿泉水砍价时,日本团正批量扫货两万块的唐三彩。
安娜的潜台词赤裸裸:“你们该迁就我!”这种优越感有来由。
她去过的东南亚国家,服务员英语比母语还溜;欧洲小城为揽客增设中文指示牌。
可轮到中国,规则突然变了。
法国卢浮宫英文标识藏在角落,主要解说只有法语;
日本新干线售票机仅日文界面,外国游客排队一小时等人工窗口;
德国餐厅服务员直接甩话:“请用德语点餐”。
这些地方安娜没抱怨,唯独对中国开火——不是中国服务差,是她心里那把尺子歪了。
中国游客早用脚投票。
携程报告显示:出境游首选泰国、日本,当地商户抢装支付宝、挂红灯笼迎春节。巴黎老佛爷百货聘中文导购发优惠券,瑞士表店店员苦练“打折”发音。
反观入境游,2023年中国接待外国人仅2000万,不到疫情前一半。
文旅局急推“你好中国”标识,可核心问题不在标牌——伦敦希斯罗机场十年前就有中文广播,照样拦不住中国游客吐槽“食物难吃、服务冷漠”。
西安导游小张的遭遇很典型。
他流利解说兵马俑历史,美国游客突然打断:“能不能用英语讲笑话?”小张摇头:“我是历史讲解员,不是脱口秀演员。”
对方当场投诉“服务差评”。
更荒诞的是需求错位。
安娜想要“随时随地的英语服务”,可中国景区清洁工月薪2800,外卖员跑一单赚5块——让底层劳动者为“国际接轨”买单,才是真傲慢。
云南民宿老板老王看得透:“外国客分两种。
一种提前学‘谢谢’‘好吃’,我们连比划带笑聊得欢;另一种进门就喊‘speak English’,我们指指墙上的WiFi密码——自己查翻译去!”
北京胡同咖啡店的做法更聪明:吧台摆着中英日韩四语菜单,但点单必须指图片。
老板娘笑说:“用手比划比用嘴吵架强。”
当安娜对着镜头喊“中国该学英语”时,上海静安寺的电子屏正滚动着梵文佛经。
这个世界从不该围着谁转——游客可以是贵宾,但永远不是上帝。
下次若真想来中国,建议带本短语手册:学会“你好”和“谢谢”,比抱怨一百句更有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