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沪犬伤门诊迎夏季就诊高峰 “猫抓病”病例增多

犬伤门诊迎夏季就诊高峰

最小患者不到1岁,“猫抓病”病例增多

每年7月、8月是犬伤高发时期,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猫狗等动物容易燥热,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人们穿短袖、短裤,裸露皮肤较多,也更可能被挠伤或咬伤。

“狂犬病的潜伏期最短只有5天,死亡率几乎为100%,所以第一时间就医,注射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非常重要。”医学专家指出。

患者中幼童较多

近日,上海多家医院的犬伤门诊都迎来了就诊高峰。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副院长熊伍军介绍,犬伤门诊每日接待人数近120人,高峰时期达到150人左右,较1月份淡季增长了47%。伤口集中在手部和下肢部位,共占比约87%。

上海和睦家医院开设24小时犬伤处置门诊,据急诊科主任黎晓光观察,患者中幼童较多。儿童喜欢接触动物,但个子较矮,与猫狗等动物距离较近,更容易出现头面部的伤口。他提及,年龄最小的患者只有1岁不到,在家被猫挠伤手臂。另一种常见情况是人们在喂食流浪猫狗时被抓挠。

犬伤门诊患者以轻伤居多,据浦东医院统计,需要缝合伤口的患者占总人数13%。浦东医院急救重症科唐锋华副主任医师说,少数重伤是大型猎犬撕咬造成的。他补充说,目前临床上发现了多例“猫抓病”,常见于被流浪猫抓伤的患者。“流浪猫身上的病原菌较复杂,抓伤人类后容易引发淋巴系统发炎。主要症状是反复发烧,有的病人挂了10天盐水都无法退烧,还需要针对性地培养病原菌再对症治疗。”

根据接触方式和损伤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皮肤完整,无任何肉眼可见的伤口为Ⅰ级暴露,无需接种疫苗,仅需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皮肤被轻咬、抓伤,有轻微破损但无出血,定义为Ⅱ级暴露,需要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皮肤被咬伤或抓伤出血为Ⅲ级暴露,在Ⅱ级暴露处理基础上,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医生根据患者的暴露分级、过敏病史和接种史,决定处理措施。黎晓光介绍,传统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共有5针,分别在当天和第3、7、14、28天注射。为了便利患者,减少到医院的次数,目前还有4针法可供选择,在当天注射2针,后续在第7和21天注射剩下的2针。首次注射疫苗需要打满5针,如果此前曾注射过狂犬病疫苗,时间间隔在3个月内无需接种,超过3个月则需要接种2针。

Ⅲ级暴露患者不仅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还必须在伤口周围注射免疫球蛋白。黎晓光解释,抗体并非在注射疫苗后立刻产生,需要至少7天时间,因此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可以弥补这几天的空窗期,起到中和病毒的即时效果。

“十日观察法”不保险

在被狗咬伤后,只要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就一定没事了?唐锋华副主任医师指出,这是常见的一个认知误区。

他解释,疫苗注射后需要7—14天才能在体内产生抗体,而病原菌侵入血液后,时间越久,伤口清洗就越难,一旦传到大脑神经中枢,疫苗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头面部受伤的患者来说,病原菌侵入后更接近脑神经,发病速度更快,感染风险较高。因此,狂犬病疫苗越早注射越好。

此外,唐锋华提到,网上流传的“狂犬病十日观察法”也需谨慎看待。部分病人在当天注射完2针疫苗后,观察致伤动物在十天内未出现狂犬病症,就不再到医院注射后续几针疫苗。他表示,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患者如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浓度未必能起到免疫效果”。最保险的做法是打满4针或5针狂犬病疫苗。

宠物猫狗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被抓挠、咬伤的主人还需要注射疫苗吗?答案是肯定的。“猫狗接种疫苗后阳性率为40—50%,因此仍然有携带狂犬病毒的可能性。”唐锋华说。

“给宠物接种疫苗是双重保险,降低宠物得狂犬病的概率,也是保护人类。”黎晓光鼓励养宠人士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在外出遛狗时牵紧狗绳。此外,他建议伤口出血需考虑注射破伤风疫苗,并提醒患者在夏季及时更换绷带,注意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流脓等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