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90后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叔叔派去的宇宙最强战队,来了

潮新闻记者朱平通讯员王蕊谢宗睿

蔡承智医生受访者供图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蔡承智医生以一场特殊的行动为自己的节日献礼。8月15日上午,浙江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里,蔡承智经过4个半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20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1249例、杭州市第391例、上城区第6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994年出生的蔡承智是浙江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当初选择学医,想法很纯粹,“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善意,无论来自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所以选择通过医学或者医生这样的职业去回馈周围的人。”

大学期间,蔡承智参加了慈善组织,为经历了汶川地震的儿童辅导过功课,也曾在山区陪留守的孩子生活学习。这些经历令他十分难忘,“我体会到了‘为人解渴,终获清凉’是一种什么感受,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医学职业中人文情怀的理解。”

蔡医生写给小患者的话。受访者供图

4年前,博士毕业的蔡承智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浙大一院,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彼时,他决定用一次无偿献血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同时也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在同事眼中,蔡承智是名副其实的“卷王”,查房、问诊、处理病情、整理资料、研读文献……他如同一颗不知疲倦的恒星,在黑暗中照亮着患者的治疗之路。而在亲人朋友眼中,蔡承智则是不折不扣的“鸽王”,只要病房“有情况”,他立马直奔医院,聚会、郊游统统靠边站,有时连招呼都顾不上打一声。

从医4年,蔡承智救治了一批又一批的患者,与他们面对面、手握手的朝夕相处中,他对医生职业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切。有一次,当他主管的患者有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捐献热血。“救人,说到底,要奉献。”

对4年前留下的血样,蔡承智偶尔也会想起这份小小的期待。不过身为医者,他很清楚,非亲缘配型成功的概率,堪比彩票中奖。因此,不久前,当正在病房忙碌的他,收到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紧急求助:一名血液病患者与蔡承智匹配成功,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他既意外又惊喜。没有片刻犹豫,蔡承智当即表示愿意马上捐献“生命的种子”。

作为家中独子,蔡承智的决定最先牵动父母的心。他耐下心向父母解释捐献过程:“其实就像献成分血,打几天动员针,从外周血里分离需要的细胞就行,很安全。”母亲起初满心担忧,反复追问“真对身体没影响吗”,父亲则默默拿起手机搜索“造血干细胞捐献”,当“科学”“安全”“无长远影响”等关键词不断出现,他紧锁的眉头才渐渐舒展。母亲最终释怀,拍着他的手背说:“医生就是要救人,我们支持你!”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把牵挂与骄傲熬进鲜美的鸡汤,父亲悄悄揽下更多家务。这份至亲的支持,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8月15日上午,蔡医生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受访者供图

捐献当天,一份特殊的信笺经红十字会郑重转交至蔡承智手中。信来自等待“生命馈赠”的患病孩子及家属,字里行间满是对新生的期盼与感激。蔡承智拿起笔,在信纸背面郑重回复:“亲爱的小勇士:听说你要和坏细胞打仗了?别怕,叔叔派去的可是宇宙最强战队!好好吃饭睡觉,养足力气,等我的‘特种兵’空降到你身体里,咱们一起打赢这场大胜仗!祝你早日康复!记住,宇宙很大,爱最大。”

从写满专业术语的病历、处方,到敲满数据的学术论文,蔡承智曾无数次用文字守护健康;而这一次,他用一捧“生命火种”,为陌生患者点燃希望。

成功捐献后,这份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信,成了蔡承智收到的最珍贵的医师节礼物。躺在采集病床上,他感慨道:“‘敬佑生命,平等仁爱,患者至上’,此刻我才真正具象地读懂了医者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仅杭州市上城区就有陈叶栋、黄琦、蒋晓卉、骆涛波、朱煜涛、郑程才、钱洋文、蔡承智等8名医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是千万“白大褂”中平凡的一员,但面对绝境中的血液病患者与家庭,他们毅然挺身而出,用“生命的种子”驱散病痛阴霾,以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