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给中国长脸了!”浙江,21岁女大专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比本科生差,竟然决定参加国际烘焙师大赛,最终,她成为中国唯一女烘焙世界冠军,她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诀:5年揉面上万次,每天训练12小时。网友:行行出状元,并不只有本科才能出息人! 聚光灯在巴西圣保罗汇拢,21岁的包佳千站上最高领奖台,一切都像一场梦。雷鸣般的掌声中,她举起沉甸甸的金杯,泪水瞬间涌出。当“中国”二字透过广播清晰传来,这个年轻女孩的脑中只剩一个反复翻涌的念头。 五年前,就因为缺了那张“纸”,她曾被人断言“能有啥大出息”;而五年后,她用一双手,在世界舞台上拿回了这份荣耀。 包佳千最初的梦想在练功房,可身高硬生生将她挡在了舞蹈专业门外。她被送进了一所职业技师学院,走上了烘焙之路。在许多人看来,这无异于从主干道拐进了一条窄巷,前途未卜。 亲戚们好心劝她,“女孩子学个文员多安稳”,背后也有人窃窃私语,“一个大专生,能折腾出什么名堂”。这些话像针一样,一根根扎在她心里。包佳千没吭声,只是默默攥紧了拳头,心里烧起一股火:学历那张纸,真能把人一辈子钉死吗?她偏不信,就要跟面团死磕到底。 从那天起,她的世界只剩下烤箱和练习。入学第一天,她就进了学校最苦的烘焙集训队。从此,每天最早到训练室,熄灯的时候回来。 每天训练超过12个小时,凌晨五点,她就开始和冰冷的面团搏斗,揉面、摔打,直到双臂酸软得拿不起筷子,手腕也时常肿到镯子都褪不下来。 夏天40度的烤房,汗滴上案板就蒸发;冬天手指冻得通红,还得一次次伸进冰水里洗工具。五年下来,她手掌布满厚茧,臂力甚至让男同学都佩服。 为了摸清酵母的“脾气”,她能忘了吃饭,守在发酵箱旁记录温湿度的每一点变化。有一次实在太累,竟趴在操作台上睡着了,梦里还在念叨“再高一度就糊了”。深夜惊醒时,她也想过歇一天,可一想起那些轻视的眼神,那股劲儿又上来了,转身就回到练习中。 这双磨了五年的手,终于等来了正面交锋的时刻。巴西的赛场远比想象中更难,当地湿热的气候让面团的状态极不稳定。她和搭档只能凭着经验,一遍遍临时调整配方。真正的考验,是那件重达两公斤、融合了三星堆青铜面具与中国竹编工艺的艺术面包。 复杂的造型对支撑结构要求极高,稍有闪失就全盘皆输。他们反复测试,甚至推倒重来,重新设计了底座。比赛那天,当她把这件作品摆上展台时,手一直在抖。 后来,国际评委切开她做的七股竹编面包,看到精美的外形和松软的内部组织,又尝了三星堆面具面包丰富的口感层次时,一句句“Amazing”就是对她技艺的最高肯定。 宣布冠军的那一刻,包佳千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心里只回响着那个憋了五年的念头:“大专生咋了?咱也能为国争光!” 包佳千夺冠的消息传回国内,训练视频火遍全网,网友们给她算了笔账:五年训练量,相当于普通人近十年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曾经劝她换专业的亲戚,现在逢人便夸“我家孩子有出息”;她的老师说,近两年报烘焙专业的学生明显多了,这里不再被看作是中考失利者的“退路”。 她的成功也不是孤例。人们开始注意到,山东某职校的数控专业学生被德国企业高薪聘用,甘肃农校的毕业生用新技术带富了整个村子。大家慢慢明白,社会真正稀缺的,可能不是格子间里敲文档的本科生,而是那些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的手艺人。 回国后,包佳千手腕上还贴着膏药,眼里却闪着新的光。她的下一个目标是世界技能大赛,未来还想开一家融入敦煌飞天、兵马俑元素的中国文化面包店。她说:“面团就跟人生一样,得反复揉打,才能发出香味。” 包佳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通往成功的跑道从来就不止一条。学历或许是一块好用的敲门砖,但真正能让你立足的,永远是那双能创造价值的手。 信源:21岁大专女孩成中国唯一女烘焙冠军. 新浪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