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古城的岁月流转中,一座窑厂的火光已持续跳动六百年。从明洪武年间为孔庙烧制琉璃瓦的专属窑场,到如今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琉璃瓦生产基地,曲阜市琉璃瓦厂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宛如其精心烧制的琉璃,在时光的反复淬炼中愈发璀璨夺目。
一抔陶土承载千年匠心
推开厂区古朴的木门,空气中即刻弥漫开松木与釉料混合的独特气息。这里不仅完整保留着明代“裕盛公窑场”的御赐名号,更将20多道琉璃烧制古法一脉相承。匠人需先将矿石粉碎成粉,历经七遍淘洗以去除杂质,再按照祖传秘方精准配比炼泥。捏制瓦当时,老师傅们拇指的弧度始终遵循着明代官窑的标准;素烧环节,窑温需精准控制在1100℃,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六百年前窑工们“看火色、听窑声”的嘹亮吆喝。
2009年,这门精湛手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彼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宝正带领徒弟们复刻故宫太和殿的琉璃吻兽。如今,厂里的年轻一代既能走进景德镇陶瓷学院系统研习釉料配方,又能在老师傅膝下潜心学习“搓泥条要像姑娘辫子般匀实”的独门诀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崭新血脉。
老窑场的创新破局之路
“过去只懂得埋头烧瓦,从没想过故宫同款瓦当能在网上卖出爆款价格。”厂长指着直播间里不断闪烁的订单,难掩喜悦之情。近年来,窑厂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生产线引入了先进的智能温控系统,却特意保留了手工制坯的木转盘;新建的琉璃博物馆中,AR技术让游客得以“穿越”回明代窑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创店里,以瓦当纹样设计的书签、茶具等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青睐的伴手礼。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企业逐年稳步成长的坚实足迹:占据全国30%的琉璃瓦市场份额,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御圣公”品牌接连斩获多个行业桂冠。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采购季来临,优质石英砂和钴料的大额预付款让财务部门倍感压力,研发新型环保釉料所需的设备更新也急需资金支持。
金融活水浇灌非遗之花
“1000万授信到账的那天,恰逢新窑点火。”财务总监记忆犹新,邮储银行的小微易贷如同一场及时雨,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无需繁琐手续,从申请到放款仅用三天,这笔资金迅速转化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原材料、车间里新添置的球磨机,以及业务员奔赴全国各地拓展市场的高铁票。
如今,窑厂的烟囱中升起更旺的火苗,老师傅们正带领年轻人调试新的釉色,博物馆的研学团已排期至下个月。在邮储银行的鼎力助力下,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老窑场正书写着崭新篇章——让曾经的宫廷技艺走进寻常百姓生活,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熊熊燃烧。
正如厂区墙上那行醒目的文字:“烧的是瓦,传的是魂。”当金融的温度与非遗的厚度相遇,古老的琉璃正折射出最动人心弦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