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募“顶流”奔私潮起,翟相栋离任背后的行业变局与人才迁徙

2025年8月,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翟相栋正式卸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职务,这一消息在公募基金圈掀起不小波澜。这位曾以三年124.59%的任职回报率、年化27.96%的收益率创下行业奇迹的"85后"基金经理,其离职不仅标志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更折射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人才流动加剧到投资策略迭代,从市场生态演变到行业格局重构,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上演。

翟相栋的"高光"与"谢幕":一个顶流基金经理的公募轨迹

翟相栋的公募生涯堪称传奇。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2021年升任基金经理,首战即展现惊人天赋:其管理的招商康如基金在沪深300指数下跌近20%的两年间实现正收益;2022年4月接手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后,更以三年124.59%的累计回报、同类排名5/2890的战绩,将这只原本不足4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打造成百亿级"爆款"。其"高赔率配置策略"——聚焦TMT领域,通过自上而下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个股筛选结合,在成长性行业或被低估细分领域捕捉长期增长潜力——成为市场追捧的范本。

但传奇的另一面,是2025年二季度的突然"失速"。当市场风格转向高股息、创新药、小微盘时,翟相栋重仓的港股互联网与A股AI应用板块未能跟上节奏,基金净值下跌3.63%,遭遇任职以来首次季度负收益,规模从101.46亿元降至81.32亿元。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波动,既暴露了单一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中的脆弱性,也为他的离职埋下伏笔。

市场传闻翟相栋下一站将是高瓴资本,而这一选择颇具象征意义。作为近年来从公募转向私募的代表人物,鲍无可、周海栋等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的"奔私"路径已验证:私募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业绩提成可达20%-30%)、更宽松的投资自由度(无仓位限制、可参与衍生品交易)、更强的个人品牌塑造空间,对追求"高赔率"的投资者而言具有天然吸引力。尽管需经历一年静默期,但翟相栋的离职仍被视为公募"顶流"迁徙潮的最新注脚。

公募离职潮背后的行业变局:从扩张到洗牌的三年轮回

翟相栋的离任并非孤例。据统计,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4.15%,创近五年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公募行业从高速扩张到深度调整的三年轮回。

第一,市场周期与考核压力的双重挤压。2021年公募行业迎来历史性扩张,基金经理队伍迅速壮大,但随后三年A股持续震荡,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2022-2024年分别下跌21.03%、13.52%、8.20%,连续跑输沪深300指数。对于2021年入职的基金经理而言,2025年恰好迎来三年期业绩考核节点——部分人因业绩未达预期被淘汰,部分人主动选择"用脚投票"。正如某中型公募人士所言:"行业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考核标准从'相对排名'转向'绝对收益',淘汰赛不可避免。"

第二,私募的"虹吸效应"持续发酵。相较于公募"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模式,私募的业绩提成机制更能激发投资动力。以高瓴资本为例,其旗下私募产品若年化收益超20%,基金经理可获得超额部分的20%作为提成,远超公募1.5%的管理费收入。此外,私募在投资范围、仓位控制、对冲工具使用上的灵活性,对擅长"高赔率"策略的基金经理更具吸引力。翟相栋的TMT背景与高瓴的科技投资布局高度契合,这种"人岗匹配"的迁徙逻辑,正在成为行业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第三,公募投研体系的迭代与新生。面对人才流失,公募机构并非被动应对。以招商基金为例,其通过"1+7"投研体系(1个资产配置小组+7大产业链小组)实现投研一体化,培养新生代基金经理。接任翟相栋的陆文凯便是典型案例:这位有着7年管理经验的老将,虽管理最长基金招商瑞利A任职回报仅15.65%,但其"均值回归"策略与均衡配置风格(覆盖TMT、军工、消费、资源板块),与翟相栋的"高赔率"形成互补。这种"老带新+策略多元化"的布局,折射出公募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主动进化。

翟相栋的离职,既是个人职业选择的缩影,也是行业生态变迁的镜像。对于公募而言,如何在"留人"与"育人"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关键命题。一方面,部分头部机构已开始试点"跟投机制",要求基金经理自购产品,将个人收益与基金表现绑定;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基础薪酬、优化考核周期(从年度考核转向三年期考核),缓解短期业绩压力。

而对于私募而言,"抢人大战"才刚刚开始。高瓴、景林、淡水泉等头部私募机构已设立专项基金,瞄准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的"公转私"窗口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奔私"并非坦途:私募对风控能力、渠道资源、个人品牌的要求更高,且需适应从"打工人"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翟相栋能否在私募领域延续公募时期的辉煌,仍需时间检验。

在这场人才迁徙的背后,更深层的行业逻辑正在浮现:当公募从"规模为王"转向"业绩为王",当私募从"渠道驱动"转向"人才驱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是选择坚守公募的稳健,还是追逐私募的弹性,最终需回归一个核心问题——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如何找到与自己风险偏好匹配的"高赔率"机会。而这场革命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翟相栋们的新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