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家港居家康复项目点亮残疾人生活新希望

本报讯(宗志鹏)在张家港南丰镇居民小孙家里,因脑出血致使肢体功能受限的她在“老朋友”余斌的帮助下,缓缓摆动手臂、活动肩关节。余斌是张家港澳洋港城康复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每个月,他都会来小孙家提供居家康复服务,帮助她恢复肢体功能,提升自理能力。

在张家港,这样的居家康复服务正在点亮残疾人生活的新希望。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不仅需要医院的手术治疗,术后长期康复训练同样重要,但由于行动受限,往返医院的“康复之路”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深知其困难所在的张家港市残联主动作为,联系卫健部门,链接医疗资源入驻“残疾人之家”,创新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让残疾人群体就近就能享受康复服务,减轻出行的负担。

“家门口”的社区康复服务有效缓解残疾人出门难,但面对庞大的群体,难以“兼顾每一位残疾人”的局限也愈发明显,这引发残联工作者新的思考。2024年7月,张家港成为省残联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试点地区,这给残联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此开启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的探索。

居家康复,资源分配是最大难题,搞清人数是首要。张家港择优选取康复资源较为丰富的杨舍镇、南丰镇先行先试,组织“残疾人之家”社工力量,对辖区内肢体残疾人和脑卒中患者进行入户走访,通过深入交谈,将具备康复意愿、拥有认知与沟通能力且符合出行不便等特征的患者纳入初步服务对象。

最终,张家港残联组织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澳洋港城康复医院三家医院,由各医院选派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良好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医生,组成专业团队,逐人进行专业评估,筛选出250名服务对象。

确定残疾人群体所需,还要明确“怎么服务”。张家港残联梳理制定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心理康复、营养膳食、支持服务等7项内容的服务清单,并对频次、时长、内容等作出要求,以全方位满足服务对象康复需求。

由于每个残疾人的恢复情况、心理状态都不相同,除了常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帮扶也不能少。残联建立“专家评估+个性定制”服务机制,组织康复团队开展生理机能、生活需求、心理健康评估,立足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计划,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制度,记录服务全过程,确保服务可追溯、可评估,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康复。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探索,张家港初步构建以机构支撑、社区辐射、居家延伸为核心的三级联动机制,逐渐形成覆盖全流程的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体系。今年,残疾人居家康复项目被列为张家港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服务范围由初期的“1城区1乡镇”拓展至全市11个区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