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的西部罗布泊的戈壁深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伴随着一声撼天动地的巨响,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华夏大地,随着亿万人民欢呼沸腾,然而,在这场举国瞩目的辉煌背后,真正铸就这国之重器的核心功勋,却是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名字——王京。 这是一个代号,一个为了国家使命而隐匿在历史幕后的身影,那么,这位神秘的“王京”究竟是谁,他又为何要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以一个全新的身份,走进那片充满未知与艰辛的绝密之地呢? 1960年7月,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决定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在北京西郊机场,一架架专机载着专家和他们心中熟稔的关键图纸、技术资料,头也不回地离去。 这对于刚刚起步、高度依赖苏方援助的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整个项目几乎因此停摆。 就在中方送行人员心情无比沉重,感到前路渺茫之际,一位即将登机的苏联核物理专家,悄然转身,对身边的中国官员低声留下了一句话:“其实,你们有王,有他在,你们可以继续。” 这句在当时并未被载入任何官方报告的临别赠言,却如同一盏在黑暗中点亮的明灯,让中国高层将最后的希望,聚焦到了它所指向的那个人身上——王淦昌。 然而,此时的王淦昌并不在国内,他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从事前沿的学术研究,享受着每月3000美元的高薪和世界一流的实验室环境。 当一封万分火急的电报跨越太平洋抵达他手中,电文简洁却重如千钧:“国家需要,速归。” 面对个人优渥的前程与祖国危难的召唤,王淦昌没有片刻犹豫,他婉拒了美方的再三挽留,毅然放弃了即将取得突破的研究项目,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返回祖国的班机。 回到北京,王淦昌被直接请进了中南海,领导同志向他坦陈了国家所面临的极端困境,并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请求:希望他能隐姓埋名,从此与世界隔绝,全身心投入到这项高度机密的伟大事业中。 这意味着王淦昌要放弃自己的名字,放弃熟悉的学术圈,甚至要与家人断绝一切联系,归期未定,但王淦昌深知,他将告别半生积累的荣誉和安稳生活,迎接他的将是未知的险阻。 但王淦昌更明白,核武器对于一个新生大国的生存与尊严意味着什么,他平静而坚定地接受了使命。 从那天起,世界上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王淦昌,中国的核武器基地里,却多了一位名叫“王京”的科研领导者。 在出发前,王淦昌只向组织提了一个请求:回家一天,那一天,他没有向妻子吴月琴透露任何工作细节,只是说要去执行一项很重要的长期任务,可能很久都无法联系。 这一别,竟是漫长的十七年,在青海高原那个代号“金银滩”的绝密基地,王淦昌与邓稼先、彭桓武等人一起,开始了与世隔绝的攻关岁月。 在没有图纸、设备简陋、连计算都要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条件下,王淦昌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领导力,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并且在四年后,氢弹的研制工作接踵而至,王淦昌提出的点火理论体系,再次为1967年氢弹试验的成功立下奇功。 那么,这位能在危难之际被苏联专家和国家同时寄予厚望,甘愿用十七年隐姓埋名来支撑起国家核盾牌的“王京”,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过往? 在他成为国家隐形脊梁之前,王淦昌本就是世界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他1907年生于江苏常熟,虽家境贫寒,却凭借过人天赋考入清华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不仅在国内教书育人,培养出李政道等一批科学英才,更是在1950年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在1959年,王淦昌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物理学界。 可以说,如果不是那封召唤他回国的电报,他本可以在世界物理学的殿堂里继续摘取桂冠,他甚至多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机会绝非没有。 随着十七年的隐秘岁月过去,当“王京”终于可以回归王淦昌的身份时,他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并未就此停歇,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核武器本身,投向了更广阔的科技未来。 直到1998年,这位为国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巨匠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据家人回忆,在他离世时,书桌上还堆放着未完成的研究手稿。 回望他的一生,从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到隐姓埋名的“核武元勋”,再到高瞻远瞩的国家科技战略家,王淦昌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纯粹的爱国情怀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信源】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