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拿出278亿,帮肯尼亚修了480公里铁路。谁知8年过去,肯尼亚却一分也不还。更过分的是,他们还要求延期50年偿还借款! 2017年,中国投入278亿人民币巨资为肯尼亚建成480公里蒙内铁路。谁曾想八年过去,肯尼亚一分未还,更令人错愕的是,竟提出再延期50年偿还的世纪请求。 这背后究竟是无奈的经济窘境,还是国际债务博弈中一次大胆的试探?让我们拨开迷雾,看看这条铁路背后的故事与博弈。 肯尼亚这个东非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却长期被一条殖民时期遗留的老旧米轨铁路卡住了发展的脖子。 眼看着周边国家在中国援建下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经济蹭蹭上涨,肯尼亚坐不住了。他们看准了中国在基建领域,尤其是铁路建设上的世界顶尖实力,郑重递出了合作邀请函。 蒙内铁路,这条连接该国最大黄金港口蒙巴萨与经济政治中心内罗毕的大动脉,被肯尼亚政府寄予厚望,视为打破发展困局的关键钥匙。 但这时,对于肯尼亚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来了,钱从哪来?要知道,当时肯尼亚囊中羞涩,根本拿不出几十亿美元的巨款。 面对合作伙伴的窘境,中国展现了令人惊讶的魄力与诚意,同意承担整个项目90%的资金,约合38亿美元,大约278亿人民币,以极其优惠的贷款条件先行垫付,双方白纸黑字约定20年内还清本息。 这几乎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一场国际合作的豪赌。最重要的是,对于这项工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当中国工程队一进场,就撞上了无形的墙,深厚的文化隔阂与殖民历史留下的沉重阴影。 许多当地民众起初用警惕甚至冷漠的眼光看待这些东方来客,下意识地将中国工程人员与历史上的殖民者画上了等号。 中国团队的应对之道是行动胜于雄辩,工资绝不拖欠,一分不少准时发放,工人家里遇到难处,无论是生病还是急事,项目组都尽力帮忙解决。 甚至在雨季施工遭遇棘手的技术难题,工程师们也放下身段,虚心向有当地生活经验的百姓请教。 当2017年列车首次呼啸着穿越东非草原,沿线民众自发的欢呼与笑脸,无疑是对中国建设者诚意最有力的回应与见证。 铁路通车后,其经济引擎的作用迅速显现,客运列车平均上座率稳稳超过90%,一票难求,货运更是繁忙,高峰期一天能跑30列货车。 更关键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超过5万个本地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地养活了数万个肯尼亚家庭。 数据表明,这条铁路对肯尼亚GDP的增长贡献最高达到了1.5%,即使在疫情冲击全球的艰难时期,也顽强地贡献着0.5%的增长动力,累计创造的经济效益早已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与肯尼亚外长穆图阿会晤时,对方高度肯定铁路是肯尼亚发展的里程碑,并重申了对华友好的坚定立场。 然而,吊诡的剧情就此上演,一边是高层不断盛赞合作成果、强调友谊,另一边,肯尼亚新任交通部长穆尔科门却突然高调发声,宣称这条铁路50年内都不可能盈利,并正式提出将还款期限延长整整50年的要求! 面对这棘手的困局,中方展现了务实且富有建设性的智慧,先是启动债务重组谈判,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由中国公司接管铁路十年运营权,用这期间的运营收益来抵扣部分债务,既缓解肯方当期现金压力,也确保中方权益部分实现。 随后,又提议为肯尼亚系统培训铁路运营管理专业人才,传授经验,从根本上提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方处理国际债务问题的成熟思路。 此前南美的厄瓜多尔也曾陷入无力偿还中国贷款的困境,最终解决方案就是中方获得其特定石油区块的开采权作为债务替代,结果实现了资源有效开发与债务清偿的双赢。 肯尼亚当前的债务困境,与其被简单套上西方炒作的“债务陷阱”标签,不如说是众多渴望发展又面临财政现实约束的新兴国家共同困境的缩影。 中国提供的贷款本质是商业合作,绝非无偿慈善,但对比鲜明的是,当肯尼亚最急需建设资金时,众多西方国家选择了冷眼旁观、顾虑重重,唯有中国伸出了援手。 回顾中非合作的历史长卷,从六十年代中国在自身困难时期仍倾力援建坦赞铁路,到新世纪以蒙内铁路为代表的市场化运作、寻求互利共赢的模式,中国对非合作的方式已然完成了深刻的转型与升级。 而中国38亿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建设者的汗水,铸就了横贯东非的钢铁动脉,带来了看得见的繁荣,换来的不应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推诿与拖延。 所以,肯尼亚的请求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乎的不仅是一笔债务,更是中非合作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信心。 参考资料: 肯尼亚蒙内铁路将延长120公里 中国公司承建——新华网2015-09-20 聚焦丨这两条铁路告诉全世界,中国一直走在支持非洲的前列——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07-15 中国帮忙修完铁路后,肯尼亚候任部长称还没盈利,希望延长还债期—— 烟台日报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