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绝不向中国低头!宁愿裁员9000人变卖公司,也不接受中国的帮助? 2023年,英国工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干了一件让许多同行看不懂的事:它宣布和中国国航合资各出50%股份,成立一家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 这看似寻常的握手却在业内炸开了锅,因为就在三年前,当疫情把这家百年老店逼到悬崖边上时,它却用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推开了中国递来的橄榄枝,当时它宁可裁员九千人、变卖家产来“断臂求生”,也硬是没碰中国的资金和合作提议。 没想到,短短三年,这家百年老店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先喊出了和中国合作的口号,而要弄明白态度转变的原因还得从2020年说起。 那一年,新冠疫情摁下了全球航空业的暂停键,罗尔斯·罗伊斯(简称罗罗)也随之陷入了创立以来最深的经济危机,它引以为傲的“按飞行小时收费”商业模式,随着全球飞机趴窝而瞬间崩溃,航空部门的收入暴跌六成。 更可怕的是,为了摆平之前Trent1000发动机的质量问题,公司已经赔了一大笔钱,家底早就空了,到2020年上半年,账上是54亿英镑的巨额亏损,头上还悬着32亿英镑的到期债务。 就在这生死关头,中国商飞带着诚意来了,不但愿意出钱还提议两家共建研发中心,这简直是根救命稻草,谁知,罗罗的高层却果断拒绝了,在他们眼里,这根稻草恐怕是个烫手的山芋。 罗罗高层的顾虑主要有三条,第一是技术主权,航空发动机是看家的“工业皇冠”,跟中国搞深度研发,万一核心技术泄露,百年基业可能动摇。 第二,是地缘政治的压力,作为美国军工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它不敢随便向中国转让技术,否则美国挥舞的制裁大棒随时可能落下。 最后,就连英国政府给它的救助贷款都附带了“技术保护”的条款,自家政府也盯着呢,这位“国宝级”企业更不敢越雷池一步。 拒绝了外援就只能自己割肉了,随后,罗罗公司上演了一场惨烈的自救:公司宣布裁员9000人,占了总员工的近十分之一,愤怒的工人们走上街头抗议公司把危机的代价转嫁给普通人,但这还不够,罗罗又陆续关了工厂,卖掉了德国子公司的股份和挪威的海上业务才算勉强站稳。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日子难过的当然不只罗罗一家,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也同样被夹在美国的技术禁令和庞大的中国市场之间,不过,和罗罗一开始的硬扛不同,ASML的策略要圆滑得多。 它明面上严格遵守禁令私下里却通过出售非顶尖型号的设备,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与中国市场的生意,这两家欧洲巨头的不同选择,也恰好照出了西方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变局下的普遍困境:政治的推力和市场的引力总是在把它们带上不同的方向。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当初宁可付出惨重代价也要硬扛的罗罗,最终改变了主意? 答案来自中国自身,如果说三年前,吸引罗罗的还主要是那个率先复苏的庞大市场,那么三年后,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天平的平衡——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商业首飞并且开始批量交付。 这个里程碑的意义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不再只是一个挥舞着钞票的买家,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能上牌桌的高端制造玩家,这一下,罗罗内部关于“中国威胁”的说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的恐惧是:“如果合作,我的技术可能被你学走。”而新的恐惧变成了:“如果再不合作,我可能会被彻底踢出你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正在成形的产业链。” 当封锁已经挡不住对手的崛起,再继续“傲慢”下去,唯一的代价就是被时代和市场无情地抛弃时,就有了2023年那场看似意外的握手。 这次合作,罗罗的选择也极为精明:成立的是一家“维修”公司,而不是当年提议的“研发”中心,这一招既能让它在中国的航空市场分一杯羹,又让它避开了核心制造技术的直接转让,给了西方政客一个交代,这是一次典型的、审时度势的战略入场。 回看这段曲折的经历,一个事实再清晰不过:纯粹的意识形态和所谓的“骄傲”在残酷的商业现实面前不值得一提,而对中国来说,这个故事最有力的启示是:广阔的市场是我们的引力,但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改变游戏规则、赢得尊重的最终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