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渭南市华州区检察院干警回访放流的300尾细鳞鲑幼鱼。无人机掠过72公里的河道,红外镜头里的细鳞鲑群如流动的银河,新孵化的鱼苗正在产卵场聚成银色旋涡。秦岭山间的月夜,细鳞鲑跃出水面,仿佛奏出一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乐曲。
今年年初,渭南市公安局华州分局接到报警,称有一名男子在华州区一水资源保护区非法捕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接警后,公安华州分局民警立即出警,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现场抓获。随后,公安华州分局将该案移送华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受案后,检察干警翻看案卷,一张现场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几十条细鳞鲑蜷缩在沾满苔藓的竹篓里,银鳞在阳光下泛着光,鳃盖却早已停止了翕动。审讯室里,当检察干警讯问犯罪嫌疑人为什么要进入秦岭深处非法捕捞细鳞鲑时,这个黝黑的中年男子将指甲掐进掌心,颤抖着声音回答:“娃生病了,看病花了不少钱。娃说想吃鱼,我想着回老屋看老人,就顺带给娃捞点鱼做鱼汤补补。咱也没念过书,不知道后果能这么严重啊……”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的话回荡在检察干警耳边。然而,司法鉴定意见书上的数字让检察干警触目惊心——犯罪嫌疑人李某某非法捕捞并杀害了79尾秦岭细鳞鲑,其中部分雌鱼腹中已孕有鱼卵。秦岭细鳞鲑作为秦岭的特有鱼类之一,其洄游路线如同一串串精密的密码,能串联起整条水系的生态循环,对秦岭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案情,检察干警协同公安机关再次对案发地点进行了勘查。办案检察官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当群众朴素的生活需求撞上生态红线时,司法该如何在人性褶皱里寻找解法?
为此,在审查起诉阶段,华州区检察院引入“生态修复可行性评估+认罪认罚从宽”机制。在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全额缴纳了8万元的生态损害补偿金后,检察干警带着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奔赴宝鸡市太白县细鳞鲑养殖基地,在养殖池选定了300尾亚成体细鳞鲑。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细鳞鲑的养殖技术及保护现状,“这些人工繁育的细鳞鲑既能填补生态缺口,又能避开野生种群的敏感繁殖期。”
放流那天,检察干警在区农业农村局专家的指导下,将选定的300尾细鳞鲑幼鱼放流至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捕鱼的河段。当幼鱼群缓缓汇入溪流,岩隙间的水草随之舒展,溪底栖生物泛起细微涟漪,整条溪流仿佛被注入新的生命。
案件办结后,检察干警翻越数道山梁,在山区村落里、乡镇集市上,对保护秦岭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进行普法宣传,提升村民保护意识,畅通线索反馈渠道。同时联合公安机关建立了“河道警长+检察官”双巡查制度,并推动农业农村局将细鳞鲑产卵场纳入“电子围栏”监控,组织当地村民成立“银鳞护卫队”,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共同守护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