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机制为盾以行动为甲:曲靖“1262”筑牢汛期生命防线

入汛以来,曲靖市遭遇多轮强降水天气,防汛形势严峻。全市以“1262”预警叫应机制为核心,通过精准预警、分级响应、基层联动,将机制效能转化为守护群众的实际行动。麒麟区茨营镇作为基层落实的典型代表,用“闭环管理+网格兜底”的实践,诠释了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深走实。

清晨6时,茨营镇应急值班室的灯光已亮。工作人员紧盯气象预警平台,将最新降水预报同步推送至镇村工作群——这是“1262”机制下,基层一天工作的起点。

“‘1262’机制的核心是‘早’,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递进式预警,给了我们充足的准备时间,然后我们结合本镇实际把‘1262’机制细化成‘镇村组’三级责任清单,每周一部署、周三下村排查、周五调度整改,同时强化重要风险点管控、建立镇村组3级梯次联动应急队伍,让防汛工作形成完整链条。”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方昆介绍道。

7月30日的一场暴雨中,这一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接到气象部门6小时预警后,茨营镇立即启动三级响应,535名网格员全员到岗。团结村网格员陈东良在巡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出现裂缝,第一时间通过网格群上报,镇应急队15分钟内抵达现场,协助12户村民提前转移。从预警到转移完成仅用0.5小时,充分展现了机制的效率。

周方昆说:“目前,全镇已经开展了10轮隐患大排查,共计排查隐患点188个,已消除112个,正在整改的有76个。同时按照汛期‘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机制,我们对全镇相对风险较高的1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3个山洪灾害点全覆盖管控、全过程监测,应急队伍24小时备勤,210人组成的联动应急队伍和51辆转移救援车随时待命,就是要让预警不‘空转’,行动不‘滞后’。”

在曲靖,像茨营镇这样的防汛实践正在全市铺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数据显示,今年入汛以来,全市经历了13轮强降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达692.9毫米,出现暴雨以上天气811站次。依托“1262”机制,全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2次、四级响应4次,干部下沉3969人次,安全转移群众433人,实现“人员零伤亡”。

“防汛工作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叫应即行动’。气象部门的‘千里眼’与基层的‘铁脚板’无缝衔接,预警信息通过应急广播、微信群等渠道直达村组,确保‘广播一响,全员行动’。‘1262’机制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把‘预警—响应—处置’全过程进行量化。我们要求每个隐患点都有‘责任牌’,每支救援队伍都有‘作战图’,确保在暴雨来临前,每一名群众知道往哪转、我们的干部都知道怎么做。现在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松懈’的防汛闭环管理。”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徐菁说道。

在茨营镇团结村,应急演练已成常态。村民们熟练掌握转移路线,村干部能快速清点人数,村里的应急物资仓库里,雨衣、手电筒、饮用水等物资整齐码放。

“镇工作组每星期都会到我们这儿来看看,看我们的老房子是否有坍塌风险,土方是否松动。近期雨水比较多,我们住在这里心里觉得特别踏实。”团结村村民王芳说道。

这种踏实感,正是“1262”机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从气象预警的“精准滴灌”到基层响应的“全面覆盖”,曲靖市用机制创新筑牢防汛“安全堤”。随着“1262”机制不断优化,更多像茨营镇这样的基层实践正在开花结果,让每一次预警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发令枪”,让每一份坚守都化作汛期里的“安心丸”。

曲靖融媒记者巴若男张懿实习生赵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