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为何最终离开了Spotify

与Spotify相伴十年后,我决定和它分手了。

这无关个人恩怨,只是我们都在成长,却没能同步前行。

这些年里,我曾多次想过离开Spotify。我知道,与竞争对手相比,这家公司一直被指责向音乐人支付的流媒体报酬过低;我也没忘记,是Spotify为乔・罗根的播客提供了平台(当时是独家合作),让他得以传播关于新冠及其他病毒的虚假信息。

我还知道,Spotify正试图扼杀RSS订阅源——这一举动会剥夺播客创作者的独立性。但我不得不惭愧地承认,直到最近,这些问题都没足以促使我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Spotify的替代品。要知道,从高中起我就每天都在用这个平台了。

可悲的是,当我们每月付费的科技公司做出让我们失望的事时,我们很容易选择逃避。(没错,我还记得Netflix解雇我所在行业的同事时的情景,但我也清楚,到头来还是会去看《爱情盲选》的新一季。)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一份订阅无关紧要——毕竟,多邻国宣布要用AI取代外包员工引发众怒后,依然超出了营收预期。

但Spotify最终以一种无法回避的方式触动了我:每次打开APP,我都无法忍受它对算法推荐那种无孔不入、令人窒息的依赖。

从Spotify的首页导航到自己想找的音乐,整个过程中充斥着视觉垃圾。打开APP时,这些推荐就明目张胆地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首先,可能会弹出一个全屏的非请求弹窗,推广某个新播客。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2×4网格的音乐和播客推荐,包括我只听过一次的节目(因为有我喜欢的嘉宾)的新集数,以及过去一个月左右我浅尝辄止的几张专辑。再往下,是一个赞助商推荐的歌曲,来自一位我从未听过的歌手,据说我可能会喜欢。切换到搜索标签时,会看到有声书推荐;再往下滑一点,还能看到类似TikTok风格的竖屏视频片段。

很容易就会陷入Spotify的推荐陷阱,因为APP会不断向你推送由AI专门为你定制的播放列表。在Spotify上,你永远不必做任何决定——或许对某些听众来说,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但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听真正想听的音乐,而是被动接受Spotify告诉我“我想听”的音乐了。

不知不觉中,我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

当然,我对Spotify的道德疑虑也影响了我的决定。

根据音乐融资平台Duetti今年1月的报告,市值约1400亿美元的Spotify每1000次播放仅支付约3美元。2024年,亚马逊音乐、AppleMusic和YouTube每1000次播放的支付金额分别为8.80美元、6.20美元和4.80美元。(Spotify此前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异议。)

今年6月,Spotify进一步疏远了部分用户: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宣布,其投资公司牵头向一家生产AI军用武器的公司注资近7亿美元。为此,Deerhoof、XiuXiu、KingGizzard&theLizardWizard等乐队下架了在Spotify上的所有作品以示抗议。

这仿佛是历史重演。2022年,琼尼・米切尔和尼尔・杨因乔・罗根传播医学虚假信息,从Spotify下架了自己的音乐(两位艺术家于2024年回归该平台)。

或许我花了这么久才离开Spotify,是因为选择流媒体平台时总像在“两难之间”。但如果你舍不得多年积累的播放列表,Soundiiz等工具可以轻松实现跨平台迁移。

我选择了AppleMusic,主要是因为新买了iPhone,附赠了三个月免费试用,这让我的过渡更轻松。此外,AppleMusic有无损音频,而Spotify承诺了近五年都没兑现。

但我无法坦然说,自己离开“邪恶的大公司”Spotify是为了支持小公司——毕竟我选的是另一家科技巨头。

我对苹果也有道德层面的顾虑——即便此刻,我正用连接着MacBookPro的Magic键盘敲下这些字,而我的iPhone、AirPods和AppleWatch就放在书桌的另一边。

此外,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最近还现身白宫,向唐纳德・特朗普赠送了一块定制的苹果品牌牌匾(底座为24K金),同时还在履行对股东的义务,确保苹果产品免受关税影响。

至少,AppleMusic的APP没Spotify那么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