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高菊通讯员谢雅敏梁靓
“听到了吗?声音大还是小?”
“听到了,有点大,可以调小一些。”
上面的对话发生在8月7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的治疗室。工作人员正在为刚刚装上了人工耳蜗的小康(化名)调试声量。
“孩子今年16岁了,上小学的时候才发现左耳没有听力,医生告诉我们人工耳蜗加上手术的费用得30万左右,农村家庭哪有那么多钱,就没有给孩子做手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的缺失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不便。今年1月,我们来到这里咨询检查,医生说人工耳蜗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的集采,价格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让我们再等等。今年5月,河科大一附院集采到了一批人工耳蜗,7月我带着孩子来做了手术,他终于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听见声音了。”小康的父亲激动地说。
不一会儿,小康的人工耳蜗就调试完毕,工作人员还教会了他如何通过遥控器或者在手机上通过APP调节音量,小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几日前,当75岁的陈大爷(化名)戴着老花镜在费用清单上反复确认“自付:21658元”这个数字时,眼眶泛红的他声音发颤:“国家这个政策,真是想到我们心里去了。”这份感动的背后是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与医保报销带来的民生巨变——曾经“天价”治疗费如今仅需2万出头就能完成陈大爷恢复听力的心愿。
陈大爷在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门诊迎来了“开机”调试的关键时刻。当技术人员启动言语处理器的瞬间,清晰的声音如暖流涌入耳中。“听见了!真真切切地听见了!”老人惊喜地睁大双眼,不住点头。
“老年人的听力障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老年性耳聋可能会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加重阿尔茨海默病,人工耳蜗植入是解决老年性耳聋的好方法。但是在以前,昂贵的人工耳蜗费用加上手术费,得30万元左右,很多老人都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舍不得花这个钱。今年3月,人工耳蜗进入国家医保集采,费用降低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为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在采访中,河科大一附院副院长、开元院区耳鼻喉科主任席恺说。
作为洛阳市耳鼻喉专业质控中心主委单位及人工耳蜗医保定点机构,河科大一附院始终以高水准听力重建服务守护民生福祉。医院引进集采的人工耳蜗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在此之前来咨询的患者,像陈大爷、小康这样有着恢复听力需求的患者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听力感受。
据席恺介绍,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例如先天性聋、老年性聋等,并且进入集采的人工耳蜗是目前行业中技术处于前沿水平的,患者佩戴以后也可以正常进行1.5T、3.0T的磁共振检查。通过一个小手术埋进皮下组织,再通过体外接收器调节,患者就可以恢复听力。
小康和陈大爷的康复故事,正是国家好政策与精湛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今后,医院将持续优化复杂病例攻坚流程,严守质量安全双保险,确保集采费用透明化,让每一位洛阳听障人士都能在家门口放心“听”见幸福。目前,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已长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及术后康复服务,还向人工耳蜗的生产厂家申请了赠送备用电池、免费康复训练等服务,用专业与责任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有声”的希望。
医生正在为小康拆掉纱布
工作人员正在帮小康调试声量
席恺正在和小康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