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北京城已经能闻到硝烟味了。李自成的大军步步紧逼,崇祯皇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把吴襄叫到跟前问话。 "你父子手里有多少兵?"崇祯的声音里带着颤音。 吴襄低头回话:"名册上写着八万,其实也就三万,剩下的都是空额,吃空饷的。" 崇祯心里一沉,追问:"这三万人能打吗?" 吴襄又缩了缩脖子:"这三万也不全是能上阵的,真能拿刀拼的,满打满算三千人。" 崇祯差点没坐稳:"三千人?这要怎么跟百万大军拼?" 吴襄赶紧解释:"陛下您别慌,这三千人不一样。我跟三桂平时用好酒好肉、绫罗绸缎养着,个个能以一当百,都是死士!" 崇祯一听,眼里刚冒点光,又问:"调这三千人来,得多少饷银?" 吴襄吐出两个字:"百万。" 崇祯当时就懵了:"什么?!" 吴襄慢悠悠地算账:"这三千兵在外头都有地,调走了是不是得补偿?之前欠的军饷是不是得补上?他们家里十多万口人,是不是得迁到关内安置?放弃宁远,关外几百万百姓,难道不管?" 每一笔账都像砖头,砸得崇祯哑口无言——国库早就空了,他是真拿不出这百万两。 说起来也有意思,吴氏父子声名在外的关宁铁骑,平时养着那么多"空饷"没人管,临到要救命了,才发现能指望的只有三千人,还得先掏空家底。这账算到最后,到底是兵不够,还是钱不够,抑或是早就烂到根子里了? 你觉得要是当时崇祯真凑够了百万两,这三千人能挡住李自成吗?评论区聊聊,关注我,后面接着扒这段历史里的那些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