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午后,漳平市菁城街道富山社区的步梯房4楼,轮椅上的唐谢丽听见敲门声,脸上立刻漾起笑容。
“进来,又给我送餐啦!”她热情地招呼着。门开处,外卖员韦信煊额角挂着汗珠,手里稳稳捧着热气腾腾的餐盒:“唐阿姨,这是您的晚餐,赶紧趁热吃。”唐谢丽接过餐盒,连连道谢:“太感谢了,这么热的天,还让你们天天跑上跑下。”
这温馨的送餐场景,是漳平市撬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韦信煊每天多跑的这几趟步梯,不仅解决了唐谢丽的吃饭难题,更跑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唐阿姨行动不便,家住4楼没电梯,买菜做饭难上加难。能帮她把热乎饭送到家,感觉这份工作多了层意义。”韦信煊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真诚。
漳平市菁城街道富山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此前设立的惠民食堂虽解决了多数老人的“吃饭愁”问题,但像唐谢丽这样行动不便的群体,仍面临“舌尖上的难题”。针对这一民生痛点,漳平市委社会工作部迅速行动,牵头试点,联合富山社区、社区食堂、美团外卖三方力量,搭起“爱心送餐链”:困难群众提前向社区报备,社区在线点单,外卖员从食堂取餐免费配送,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我们就是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漳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玲妹说,三方联动机制运行以来,已有多位困难老人像唐谢丽一样,每天准时收到热乎饭菜。
在美团外卖漳平区域负责人李昆看来,这样的参与让新就业群体找到了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外卖小哥、快递员天天穿梭街巷,最熟悉社区角落。能为治理出份力,既是责任也是光荣。”
如今,在漳平,新就业群体的“治理能量”正不断释放:他们化身消防隐患“巡查员”,发现楼道堆物及时上报;变身禁毒“宣传员”,在取送餐时发放宣传单;成为创城“志愿者”,随手捡起路边垃圾......这些奔波在街头巷尾的身影,正以“流动探头”的优势,为基层治理注入鲜活动能。
从解决一餐热饭的“小切口”,到构建多元参与的“大格局”,漳平市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民生实事的“加速度”。当外卖箱里装着的不仅是订单,还有温情与责任,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便愈发畅通,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在这一次次贴心服务中不断升温。
(通讯员陈惠黄丽萍陈榕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