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考状元,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如今却在农村每月拿低保。 张进生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境紧巴巴的,一大家子挤着过日子。他上面有四个姐姐,从小家里就把有限的资源砸在他身上,姐姐们早早辍学出去打工,挣的那点钱全寄回家供他念书。父母没啥文化,就指望儿子通过读书翻身。张进生也没掉链子,从小学起成绩就拔尖儿,在班里总排前头。初中高中那几年,他埋头苦学,老师同学都说他脑子灵光。1984年高考,他拿下常德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进了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那时候考大学可金贵,全村人羡慕得不行,家里人脸上有光。 其实他本来想报土木工程啥的,但父母觉得医生稳当,有铁饭碗,就劝他选医。他听话,进了医学院。大学里,他继续玩命学,理论知识抓得牢,每年还能领奖学金。老师看他有潜力,平时多帮衬。毕业时,他分配到天津一家血液病医院,当住院医师。 这段经历听着顺风顺水,可问题早埋下了。他从小被家里宠着,社交不行,性格内向自卑,还带点骄傲劲儿,不爱跟人打交道。 张进生高考那年18岁,成绩接近满分,成了常德状元,直接进湖南医科大学。那时候恢复高考没几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跟中彩票似的。他选临床医学,本以为能当医生救人挣钱养家。大学五年,他专攻专业课,实验室里泡着,考试总在前列。同期生里,他算拔尖的。毕业后去天津医院,起初还行,理论上帮得上忙。但一上手术台,他就露馅了,有晕血症,一见血就腿软头晕,手抖得不成样。 这对医生来说是硬伤,动刀子的事儿干不了。加上他话少,不会哄病人,病人抱怨多,同事关系也处不好。三年下来,没升职,工资低,领导还找他谈心,说他沟通差。压力大,他干脆辞职,继续读书。1992年考上北大医学院研究生,又读博士。北大那几年,他专注研究,成绩还行,但实验时晕血问题照旧瞒着。 英国皇家医院给了录取,但学费几十万,家里穷,凑不齐,他就放弃了。博士课题卡壳,没顺利毕业,精神上出问题,得了抑郁症。学校按规定处理,他退学了。 离开北大后,张进生四处找工作,学历高但没经验,加上性格问题,屡屡碰壁。最后去兰州一家小医院,月薪才1000块,同届别人5000起。 在那儿,他谈了个护士对象,但俩人观念差,护士觉得他眼高手低,自以为是北大高材生却啥都干不成。吵架后分手,他一气之下辞职。2001年左右,他灰头土脸回老家湖南农村。从那起,他在家待了18年,不出门,不工作,靠父母养老。起初还自学物理数学,想回北大教书,但没下文。时间长了,他连户口本身份证都丢了,村里干部帮他办农村特困补助。 现在56岁,每月领560块低保,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老了,姐姐们有自家日子,他成了负担。村里人从羡慕变同情,说他书读多了反倒不会活。整个过程,他的问题出在不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人际,晕血症也没克服。学历再高,没实用技能和心态调整,照样栽跟头。这事儿提醒人,教育不光是分数,还得学着接地气,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