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竟被人用一句话给“活活气死”!当时胡适正在一场酒会中致辞,在他之后发言的李济说了一段话,胡适就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 胡适这人,一生挺传奇的,从小就聪明。189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茶商家,父亲胡传是官员,三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冯顺弟回安徽绩溪老家。从四岁起在家塾念书,叔父和堂兄教他背诵儒家经典,十三岁时家里给他订了婚,跟江冬秀。十三岁后他去上海求学,进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那时候开始接触西方知识。1910年,他考上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学农科,课余玩辩论社,练英文演讲。两年后转哲学和文学,还学政治经济学,加入宇宙俱乐部,当主席,推动东亚图书收藏。1915年转哥伦比亚大学,拜约翰杜威为师,学实用主义,翻译杜威书,还试着写白话诗。这些经历让他视野开阔,回国后就成了推动新思想的领头羊。其实胡适小时候家境一般,但靠勤奋一步步爬上来,挺接地气的,很多人学他那股劲儿。 回国后,胡适1917年进北京大学当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推动文学改良,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换掉文言文。1919年出《中国哲学史大纲》,用西方方法整理古籍,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1920年代,他创办《努力周报》和《现代评论》,当北大文学院院长,还去欧美讲学。1938到1942年,当驻美大使,帮中国在国际上发声。1946年回北大当校长,1957年起去台湾当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直致力于学术自由和科学方法在人文上的应用。他培养的学生里,像饶毓泰在物理学,吴健雄在核物理,都成了大牛。胡适这辈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写了不少书,比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胡适文存》,影响了好几代人。其实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接地气的地方在于总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别盲从传统,这在当时中国乱糟糟的环境下,帮很多人打开思路。 胡适的学术理念挺务实的,他认为文人也能育科学人才,人文和科学不是对立的,能互相补。像他举的例子,饶毓泰留学海外回国后,在北大物理系当主任,推动现代物理学,培养一大批人才。吴健雄在国际科学界出名,贡献突出。这些学生证明了他的观点。但中国科学发展有瓶颈,设备全靠进口,学生最后多去留洋,本土著作比不上日本,科学难生根。这点李济在酒会上直戳痛处。胡适一生推教育改革,可现实无奈多,他没法全盘反驳。话说回来,胡适身体早就有问题,1958年起心脏病发作好几次,医生叮嘱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但他总奔波学术交流。酒会那天,年过七十的他,本就劳累,听到批评,情绪一激动,就成了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医学看,情绪波动对心脏病人是致命的。 那场酒会是1962年2月24日晚,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大楼,欢迎新院士。胡适作为院长,先发言,强调文人治学不是纸上谈兵,能出科学人才。他提到饶毓泰和吴健雄的成就,自豪地呼吁人文科学结合。现场气氛本热烈,可李济发言转折大。他说中国科学最大问题是设备从外国买,学生出路是留洋,科学著作落后日本,无法本土生根。他还指出,这些人才的研究环境、设备、理论基础多来自西方,很多留在国外,说明本土土壤不够肥沃。这话像镜子,照出胡适教育改革的无奈。胡适听后脸色变,呼吸急促,没来得及回应,就心脏病突发倒地。秘书王志维赶紧扶,喂药、吸氧、人工呼吸,都没用。胡适有心脏病史,长期劳累加刺激,诱发急性发作,终年71岁。这事件震惊学术界,有人猜是李济的话气急攻心,有人说健康隐患早埋。其实两者都有,李济的话是导火索,但根在胡适的身体状况。 李济的发言不是空穴来风,前一年1961年11月,胡适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台北分署演讲,强调文科教育对科学的作用,举饶毓泰和吴健雄例。次日,多位科学家在媒体批评,觉得文人主导教育阻碍科学,李济等人重申设备依赖进口的问题。胡适当时回应,但留痕迹。酒会那天,李济又提,强调本土科学土壤贫瘠,学生流失,著作质量低。胡适无法即时反驳,情绪波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