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动手了?这是来自台湾国际形势专家赖岳谦的警告,在他看来最早今年,中国就有可能要面临,来自美国所发起的战争,最晚也不过是2027年。 这盘棋的开局,绕不开那个老掉牙却又异常现实的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竞争甚至战争。 赖岳谦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指出,美国认为未来 5 到 10 年是压制中国的最后窗口期。到 2035 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越美国,芯片、光刻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将削弱美国的技术封锁能力。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将进一步扩大,美国可能失去干涉中国内政的最后机会。这种紧迫感,从美军近年的军事部署中可见一斑。 五角大楼正加速采购 LRASM 远程隐身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等新型武器,并计划在 2025 年部署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的 B-21 隐身轰炸机,试图通过技术优势维持对华威慑。 这种军事准备的背后,是美国 “技术 - 安全复合体” 的崛起。硅谷的科技精英与五角大楼的合作日益紧密,帕兰蒂尔、安杜里尔等企业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这些 “技术鹰派” 不仅推动立法限制对华技术出口,还鼓吹中美冲突不可避免,试图通过渲染 “中国威胁” 为自身谋取商业利益。 不过,赖岳谦也指出,美国未必会直接宣战。更可能的剧本是鼓动 “台独” 势力挑衅,迫使中国发起武统,然后以 “撤侨” 为名派军舰进入台海,甚至制造 “苦肉计” 事件为军事干预找借口。这种策略,在近年的国际冲突中已有先例。 例如,以色列在袭击伊朗后,突然爆出 “伊朗曾计划暗杀特朗普” 的消息,试图将美国拖入冲突。这种拱火行为,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战制造战略误判,迫使美国在压力下改变政策。 修昔底德陷阱的阴影下,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案例。一方面,中美经济深度绑定,2023 年双边贸易额达 4.7 万亿元人民币,7 万多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年利润超过 500 亿美元。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全面战争的代价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变化。2028 年是美国选举年,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可能利用台湾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为连任造势。这种政治操弄,无疑增加了冲突的风险。 面对这种局势,中国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坚定。解放军近年来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演训,不仅展示了 “区域拒止 / 反介入” 能力,更传递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例如,2025 年 4 月的联合演训中,解放军陆海空火等多兵种协同作战,形成对台岛的全方位威慑。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试图打破 “国强必霸” 的传统逻辑。 这种 “竞合” 模式,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明朝与西班牙的贸易往来,就证明了崛起国与守成国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然而,美国的战略焦虑并未因此消解。美军近期在太平洋举行的 “护身军刀 - 2025”“太平洋坚定力量 - 2025” 等大规模军演,出动 300 多架战机、1.2 万名士兵,试图向中国展示军事决心。 这种 “秀肌肉” 的行为,反而暴露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下滑。正如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朱成虎所言,美国的 “抵消战略” 缺乏长远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却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更讽刺的是,美国在中东、俄乌等地区的军事消耗,正进一步分散其应对中国的战略资源。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国防能力,同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或许是破解这一陷阱的关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