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湖南一位老农的鸭子,在河边误吞了一块石头,当天就死了。老农心痛之余,想做个鸭子汤。清理鸭子时,发现了被它吃掉的那颗石子。老农哭着道:“鸭子啊,你这是用命让我发财啊!” 那年头,湖南农村的生活苦哈哈。陈丙安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家里种点水稻、玉米、蔬菜,日子紧巴巴但也过得下去。他养了几只鸭子,平时放出去啄点小虫小鱼,养得肥嘟嘟的。1984年夏天,他妹妹一家从外省回来探亲,老农高兴坏了,想宰只鸭子招待亲戚。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只鸭子偏偏在河边吞了块石头,当天就一命呜呼。 老农心里那个疼啊,这鸭子是他一点点喂大的,眼看着要上桌了,却没了。他舍不得浪费,决定还是把鸭子炖了汤喝。清理鸭子时,他在砂囊里掏出了那块石头。乍一看,石头挺特别,亮晶晶的,透着点蓝光,阳光下一闪一闪。陈丙安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这玩意儿咋有点像钻石呢?他以前听村里人念过报纸,说山东有农村妇女捡到过钻石,那描述跟这石头有点像。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赶紧拿着石头跑到县城金店让人瞧瞧。可金店那帮人瞅了一眼,说啥值钱东西都不是,就是块普通石头。老农有点泄气,但又不甘心。回到家,他翻出几张旧报纸,找来识字的邻居念给他听,终于打听到北京有地方能好好鉴定这石头。他咬咬牙,用粗纸包好石头,写上地址,寄了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可不好过。三个月啊,陈丙安天天坐立不安,老蹲在门口盼着回信。家里人看他这样,都劝他别抱太大希望,说不定真是块破石头。可他心里就是有股劲儿,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终于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厚信,他手抖着拆开一看,里面两页信纸加一张汇款单。信里说,他寄去的石头是颗4.6克拉的净水钻,纯度高得很,值老鼻子钱了。专家还奖励了他6000块,夸他拾金不昧。 但信里还有句话,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希望他把钻石上交。陈丙安看完傻眼了。这钻石能让他家翻身啊,盖新房、买地、给孩子读书都不愁了。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这东西不是自己挖来的,是鸭子吞的,算不算自己的呢?再说,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他一个老实农民,能昧着良心贪这钱吗? 他想了好几天,家里人也跟着商量。最后,他下定决心,把钻石捐给国家。家人没一个反对,都觉得这才是正道。这事传出去后,村里人都竖大拇指,地方政府也表扬他品德高尚。那颗钻 mesmer就被送到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听说现在值5个亿。 陈丙安呢?还是老样子,种田、养鸭,日子没啥大变化。但他心里踏实,觉得自己没干亏心事。6000块奖励他拿回家,修了房子,日子稍微宽裕了点。可比起那颗钻石,这点钱算啥呢?有人说他傻,放着大财不要,可他觉得自己一点不亏。这鸭子用命换来的石头,给了他一次考验,他觉得自己交了个满意的答卷。 这事搁现在看,也挺让人感慨。那年头,6000块不少了,可跟5亿比,那就是九牛一毛。陈丙安的选择,不光是钱的事,更是良心的事。他没文化,但懂道理,这比啥都值钱。那只鸭子呢,也算没白死,误打误撞让老农出了名,还留了个让人敬佩的故事。 想想看,要是换成别人,面对这么大一笔财,能不能像他这样坦然上交?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他太老实,可那时候的农民就是这么实在。陈丙安没想着靠这发财,他只想做个问心无愧的人。这故事听着简单,却挺有嚼头,让人忍不住想,他咋就这么豁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