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西安某小区水管高空意外脱落,砸中婴儿车致人受伤,令人揪心。11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响应、物业“已开始更换管道”的通报,体现了应急处置的及时。然而,在肯定这些努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追问:城市高空坠物如何防患于未然?常态化预防和排查如何下好“先手棋”?
应急响应要快速,预防排查要到位。事件发生后,各方快速应急响应值得肯定。然而,这也暴露出日常预防和排查的“缺位”。一根水管的老化非一日之寒,为何在事故发生前,未能及时发现并更换?是维护责任的链条“锈蚀”了?还是风险预警的机制迟钝了?城市安全,不应总在付出代价后才“惊醒”。
真正的安全,应建立在“常态之时”。近年来,城市高空坠物、电梯故障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每一次事故背后,几乎都能找到“预防缺失”的影子。当“隐患视而不见”成为常态,“事发后高度重视”便成了无奈的循环。真正的安全,不是靠事故后的“亡羊补牢”,而是要将安全的重心前移、关口前置,让常态化的排查、精细化的维护、预防性的投入,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坚实盾牌。
告别“马后炮”,关键在治理模式的转型。“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控”的治理模式,导致安全隐患层出不穷。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城市安全治理,事前防控、事后处置、经验判断、数据预警、协同共治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织密城市安全之网,将风险扼杀在萌芽,让城市安全有“底气”。(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