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际华集团(601718)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作为国内军需品生产龙头企业,公司近年业绩持续承压,2025年上半年预亏扩大至6000万-8000万元,股价在立案消息披露后应声下跌。律师指出,符合条件的受损投资者可依法提起索赔,维护自身权益。
信披问题早有“前科”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这并非际华集团首次因信息披露问题受到监管关注。回溯2024年11月,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曾因未及时披露借款事项、股权交割前未解决相关债务问题,被上交所通报批评;2025年1月,上交所就“业绩预告相关事项”向公司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明确信息披露责任,但截至立案前,公司尚未公开回复。尽管本次立案具体原因尚未披露,但市场普遍猜测或与历史信披瑕疵及业绩预告准确性相关。
立案消息对股价的冲击立竿见影。数据显示,际华集团股价在此前因“脑机接口”概念炒作连续三日上涨,累计涨幅达20%,但8月11日开盘后迅速下挫,单日跌幅超5%,部分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曾多次澄清“主营业务未涉及脑机接口领域”,但市场情绪驱动下股价仍非理性波动,叠加立案调查的利空冲击,投资者陷入“业绩亏损+股价回调+信披违规”的三重风险中。
公司业绩持续承压
作为军需品生产核心企业,际华集团近年经营业绩表现不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达42.2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母净利润为-8000万元至-6000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1882.84万元)进一步扩大,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1.3亿-1.5亿元。公司解释称,亏损主因是“重点客户上半年产品订单减少,营业收入降幅较大,叠加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固定费用占比上升,毛利额下滑”。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面临“增收不增利”到“营收下滑+亏损扩大”的恶化趋势。2024年营收虽同比微增3%,但净利润却断崖式亏损,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薄弱;2025年上半年订单收缩直接冲击营收根基,而高达43.92亿元的注册资本(超过99%的北京同行)与持续亏损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公司在业务结构优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层问题。业绩预告中“不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的表述,也因立案调查的出现更显矛盾,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投资者维权通道开启
针对际华集团立案调查事件,维权律师表示,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受损投资者有权提起民事诉讼索赔。结合监管处罚历史及本次立案时间,暂定索赔条件为“在公司上市后至2025年8月8日收盘前买入,并在8月8日收盘时仍持有际华集团股票的投资者”。
律师强调,投资者参与索赔需提供交易记录、对账单等凭证,经审核符合条件后即可免费加入维权程序,“获赔前无任何费用”。
近年来,A股市场信息披露违规索赔案例逐年增加,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的意识不断提升。以际华集团为例,若最终监管认定其信披违规,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关注“投资快报”公众号,通过菜单栏“股民索赔”入口登记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