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别天天焦虑这个、焦虑那个了。能拉屎的就是好屁股,能走路的就是好腿,能吃饭的就是好嘴,能玩手机的就是好手,能站起来坐下的就是好腰,能呼吸的就是好鼻子,能活着的就是好人。
2019年,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转——复旦教授陈果在课堂上读错了“耄耋”二字,引来铺天盖地的嘲讽,那些曾经追捧她的网友,转瞬间将她拉下神坛。
这不妥妥的“捧杀”么,有人翻出她过去的讲课片段,指责那些“金句”不过是漂亮的鸡汤,没有深度,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暴中,她却像往常一样,照常上课、写书、开讲座,仿佛舆论与自己无关。
那些期待她崩溃或辩驳的人,最终只等来她淡然一笑:“人嘛,谁还不犯个错?”这就是陈果的人生哲学——不纠结对错,不畏惧评判,活得自由而豁达。
从哲学系才女到“网红教授”,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以思修课火爆全网的教授,最初并不擅长快节奏的学习。 1999年,陈果考入复旦文科基地班,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她发现自己并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天才,许多人在这样的挫败里可能选择退缩,但她却坦然接受这一局限,干脆放慢脚步,慢慢啃读艰深的哲学著作。
读研期间,她的生活远比普通研究生丰富——给牧师班上英文课,当实习记者,去香港访学,甚至在学术会议上担任翻译,这些经历让她在日后走上讲台时,多了一份真实的生活积淀。 2008年博士毕业后,她留校任教,接手了学生们普遍头疼的“思修课”,枯燥的道德理论、生硬的法律条文,在她口中却成了生动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智慧,她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反而像是一场真诚的对话,探讨爱情、孤独、友情、自我……
学生们挤满教室,甚至有社会人士专程来蹭课,2010年,她火了,镜头里的她言辞犀利,又不失幽默,把哲学道理讲得像邻家姐姐的闲聊。
网友们给她贴上“麻辣教师”“复旦女神”的标签,却很少人意识到——她的走红,恰恰是因为她不曾刻意追求“网红”的光环。 舆论风暴中的“不倒翁”,名气是一把双刃剑,当她的金句被广泛传播时,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些华丽的句子,到底是哲理,还是空洞的鸡汤。
2019年的“耄耋事件”,更是让她遭遇前所未有的嘲讽,铺天盖地的批评里,许多人以为她会因此沉寂。
但陈果的反应出乎意料——她没有愤慨回应,也没有黯然退场,而是继续做她一直在做的事,讲课、写字、和学生们闲聊,这种态度并非单纯的乐观,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她看来,人活着就会不断犯错、出丑,但如果因为这些绊倒而不肯前行,那才是真正的失败,陈果之所以能在起落中保持淡定,是因为她从不认为自己需要完美。
被奉为“女神”时,她幽默地说:“女神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我可不想活得这么累。”
她更喜欢学生叫她“酋长”——一个不带任何光环的称号,简单又自在,她很少为自己制定宏大目标,而是相信“命运之舟把我送到哪里,我就安于那个命运”。 如今的她,偶尔现身央视节目,分享她对爱情、友情的见解,不同的是,她不再是舆论眼中的“女神”,而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会读错字,会说些看似无用却触动人心的话,然后继续走在自己的路上,或许,这就是她最想传递的东西,人生不必完美,但一定要活得坦然。
陈果的爱情独白也很有意思,记者按下录音键的那一刻,陈果微微扬起嘴角,眼角泛着一丝狡黠的笑意,像是想到什么有趣的念头。
她习惯性地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舒缓而不紧不慢,仿佛在调整思绪的节拍,"爱情不该是两个人的牢笼,"她的声音不疾不徐,"它更像是......"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窗外,像是要从那片蓝天里找出更贴切的比喻,"像一篇散文,看似漫不经心,却始终保持着灵魂的默契。 说到恋人间的独立时,她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十指自然地交叠在一起,"两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完整的圈子,"她微微前倾身体,"我去见朋友时,不是孤单一个人,而是在心里带着你一起去。 说到这里,她自己先轻轻笑出了声,似乎也被这个浪漫的念头愉悦到,当话题转向对伴侣的期待时,她的手势变得生动起来,"如果我爱的人是一棵树,"她双手比划着向上生长的动作,"我不会因为自己想要苹果,就硬要把一棵橘子树改造成苹果树。"
最令人意外的是她谈及"异性相处"的态度,语气平和得仿佛在讨论天气:"真正好的关系,应该让两个人都变得更好——好的那种'大'男人自然会对所有女性保持尊重,就像我也不会因为他善待别人而生气。 她的目光突然变得坚定,指节轻轻叩击了两下桌面,像是在强调这个不容置疑的道理,结尾时,她的声音温柔却不失力量——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相互成就后,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整个世界...那一刻,她眼里的光芒,让记者恍惚看到了她所描述的那种爱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