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先念探望病重的徐向前元帅,徐帅自感时日无多,便向李先念郑重地交代了自己的三条遗言,李先念听后摇了摇头,心中满是悲痛...... 徐向前生于1901年,山西五台人,早年进师范学校,后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加入共产党,投身广州起义。1929年,他到鄂东北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那时已积累军事经验。李先念1909年生于湖北红安,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入党后从基层干起。两人相识于鄂豫皖根据地,徐向前任军长,李先念从团政委升到师政委。徐向前看重李先念的作战能力,常与他商议战术。李先念视徐向前为导师,学习打仗之道。 1932年,反四次围剿中,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四方面军损失大。李先念率部在七里坪等地阻击敌军,为主力突围争取时间。西征途中,在枣阳,总部被围,徐向前带少数人坚守,李先念赶来解围。在子午镇,李先念负伤断后,徐向前让他先撤,自己殿后。两人合作默契,支持徐向前的军事观点,反对错误决策。 在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持续10个月,徐向前与上级争论战术,李先念每次站队徐向前,认为其指挥更准。1935年,两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分裂举动让两人不满,他们强调维护统一。1936年,西路军组建,执行宁夏计划,遭马步芳部堵截,损失惨重。徐向前返中央,李先念带余部到新疆,保存骨干。徐向前赞李先念处变不惊。 抗日战争时,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指挥长生口等战斗。李先念回鄂豫皖建根据地,指挥新街战斗。解放战争,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完成突围。两人虽分隔,互相关注。李先念常说,徐向前教他打仗,陈云教他经济。新中国后,两人联系紧,交换意见,观点多一致。 1990年6月29日,北京医院,徐向前病重,李先念前去探望。徐向前郑重交代三条遗言: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到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和大巴山。这些地方是他战斗过的山川。李先念听后摇头,心中悲痛,对身边人说,自己去世后也是这三条。这成了两人最后的约定。 徐向前知道时日不多,这些遗言想了很久,从没告诉家人,只对李先念说。李先念作为老战友,理解这份托付。两人友谊从1929年起,历经战火考验,这次交托体现出革命者的低调作风。不求排场,只愿回归故土,这三条遗言反映出他们对过去的缅怀和对形式的淡漠。 李先念摇头,不是否定,而是难过。他重复三条给工作人员,表明自己也这样安排。两人出身不同,徐向前有文化底子,李先念是木匠起步,却在革命中结下深厚情谊。这次探望后,徐向前病情加重,李先念心情沉重。遗言内容朴实,却道出老一辈的境界:不扰民,不铺张,骨灰撒向战斗地,永伴战友。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逝世。中央发布讣告,各地下半旗。遵遗愿,不搞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11月6日,飞机撒骨灰于指定山川: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大巴山。这些地方见证了他的足迹,从鄂豫皖到西路军。撒骨灰过程简朴,体现其作风。 李先念1992年6月21日逝世,也遵三条遗愿。骨灰撒向相同地方,与徐向前约定一致。两人离世日期不同,却处理方式相同,回归战斗山川。那里埋着无数先烈,骨灰融入大地,象征革命精神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