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票房破22亿 这两天打开手机,从朋友圈到短视频平台,处处都能看到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消息——截至8月10号晚上8点23分,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冲到了22亿。 这电影为啥能火?我翻了不少资料,发现导演张立去年在《中国电影报》的采访里提到,为了拍这部片子,他在南京老门西的照相馆蹲点了整整三个月。 每天早上七点跟着老板开门,晚上十点等最后一拨客人走,光是笔记就记了三大本。 “有位老先生每个月十五号都来修结婚照,相纸都泛黄了,他说这是跟老伴儿的‘信物’。”张导说的这些细节,就能明白为啥观众看片时特别容易代入——那些藏在取景器后的烟火气,可比精心设计的台词动人多了。 再往大了说,这两年现实题材的电影确实越来越受关注。 从《山海情》到《人生大事》,再到现在的《南京照相馆》,观众用票房投票,其实是在表达:“我们想看真实的中国故事。” 上个月国家电影局的通气会上公布过一组数据,去年全国电影总票房里,现实题材作品占了近四成,这类片子不仅票房稳,口碑也普遍不错。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看电影总羡慕国外的故事,现在才觉着,咱老百姓的日子,拍出来一样精彩。” 不过现实题材想拍好真不容易,太日常了,没冲突。 可《南京照相馆》偏就反着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讲照相馆里每天发生的小事:帮去世的老人补全全家福,给失忆的孩子找老照片,替远嫁的姑娘寄一张带家乡风景的合影。 这些事儿看着不大,可搁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天大的事儿。 就像片里一句台词说的:“相机能定格瞬间,可人心能记住一辈子。” 说到主创团队,最近还有个挺暖心的新闻。 主演李雪梅上个月回了趟南京,专门去了老门西那家原型照相馆。 老板听说她是演自己的,非塞给她一沓老照片:“这些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你看看有没有能用上的。” 李雪梅后来在微博里晒了照片,配文是:“原以为是演别人,没想到被这些老照片演了。” 你看,好演员遇到好故事,就是这样互相成就。 现在再看这22亿票房,其实不只是个数字。 它像是面镜子,照见了观众对真实故事的渴望,照见了电影人对生活的观察,也照见了咱们这个时代对平凡人的致敬。 就像我妈看完片子跟我说的:“以前总觉得电影里的事儿离咱远,现在才觉着,咱过的日子,本身就是故事。” 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力量吧——它不教你大道理,却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它不喊口号,却让你在泪水中,更爱脚下这片土地。